□文远
我是个土生土长的西安娃,家就住在幸福路附近一个老家属院。1984年,爷爷奶奶随大伯到咸阳定居,将他们幸福路上一套二十多平米的老房送给父母当婚房。1985年,我来到了这个世界,原本的二人世界,变成了三口之家。
这套房子不宽敞,一间厨房,一间客厅,一间卧室。家中的摆设也简单,父母结婚时做的组合柜,一台黄河彩电,两张床,一套老式沙发就是我们全部的家当。从上小学开始,我就在客厅由两个架子、一张木板组成的“床”上睡了二十年。上初中时,到别的同学家里,看到同学都有自己的卧室,而我却还蜗居在客厅一角,心中就有了一个小小的愿望——能够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卧室,可这个愿望却迟迟实现不了。
2009年,我们居住了二十年的老房子被拆了,一栋33层的高楼在原来的位置拔地而起,我们就要有自己的新房子了,我的愿望也终于能够实现了!2012年,我们搬进了新房,我如愿以偿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卧室。新房有90多平米,除了厨房、客厅还有餐厅、两间卧室和卫生间,跟狭小的老房可谓有了天壤之别,光卧室中的飘窗就足够坐两个人。我常常在阳光明媚的午后,沏一壶茶,独自坐在飘窗上,翻开一本书静静品读。此时我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时间也仿佛在这一刻停止。读罢,合上书回味片刻,此时窗外已是落霞满天。望向窗外,幸福路上是排着队慢慢挪动的车流。
二十多年前,我刚上小学,当时幸福路上的车可没有现在这么多。那时候从幸福路去钟楼,只有八路车和“招手停”。那会八路车还是电车,车顶上两条“大辫子”连着电线移动,“招手停”是普通的小中巴。它们都特别难等,好不容易来一辆,人又特别多。冬天还好,人多,有个热乎气,能温暖些。夏天就惨了,又闷又热,空气也浑浊,即使打开车窗也没用。也因为这些原因,虽然八路车和“招手停”都路过我学校门口,但直到三年级,都是父亲骑车带我去学校。
我的同学大部分都住在幸福路上的城中村里,譬如韩森寨村、高楼村。初中时,我和程浩、王双两名同学分在一个学习小组,经常会到他们家里写作业。王双家就租住在韩森寨村子里,村民和外来租住户混居在一起,拥挤而杂乱。程浩家则在幸福路上的八十八号院,那是一个棚户区,院子狭小、房屋低矮。进到程浩家里,光线十分昏暗,大白天都要开着灯,两间不大的房由于潮湿散发着霉味,我真想象不出这样的房子怎么能容纳下他们家五口人?
随着我家在发生变化,幸福路周边也在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原来的平房拆了,变成林立的高楼,韩森寨村、八十八号院将成为幸福林带,还有集公园、地下商场于一体的休闲场所。听说三年后还会有三条地铁线路在此交汇、换乘,这真令人期待。每天路过地铁施工地我都忍不住隔着挡板观察工程进度,挖掘机、装载机一片轰鸣,戴着安全帽的工人们出出进进。想象几年后,在家门口就有高大上的休闲场所,逛公园、购物不必再跑那么远,心里还挺激动。
老式的八路电车和“招手停”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八路车几经更换,现在成了节能空调车,虽然人还是那么多,可车宽敞了。冬天车外寒风凛冽,车厢里却温暖如春;夏天车外烈日炎炎,车厢里却清凉舒适。招手停已不见踪影,代替它的是无人售票的空调中巴。不光如此,经过幸福路的公交线路也增加到十多条,想到哪都很方便。再加上三年后交汇在幸福林带的三条地铁线路,这里的人们出行将愈加方便。今年年初,幸福路沿线建起好几个共享单车停放点,出行更加环保、便捷。
其实不只是交通和环境,人们的理念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以前在幸福路十字过马路都提心吊胆,因为司机人人都急速前行,行人也只有争分夺秒。如今车让人的理念深入人心,司机减速停车礼让行人,行人也能做到遵守交通规则。走在幸福路上,我们终于可以放心地幸福前行了。
我的生活中,无论住房条件的提升,还是交通工具的变化;无论幸福林带的建设,还是人们理念的转变,都是西安发展的缩影。当下,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迎来发展的最好契机,也希望通过每个人的努力,让西安成为更美好、更幸福的宜居城市。
虽然幸福路只是西安一条普普通通的路,但“幸福”这个名字却寓意着美好和祝福。我想我会一直在这里生活,在这条幸福路上幸福地安居。
新闻推荐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巡礼 西安探索“大党建”机制引领社会治理创新
本报讯(记者周明通讯员唐志瑞)“党建共建联合会这个平台真是太好了,通过协商把社区和驻社区单位扯皮多年的问题解决了。”西安市莲湖区北院门街道学习巷社区党支部书记白秀兰接受记者采访时高兴地说...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