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首席记者张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舌尖上的文明”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也是反映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窗口,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尊重劳动、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9月1日《西安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施行,从九个方面明确了文明行为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其中,“文明用餐,合理消费,不铺张浪费”位列“文明健康生活”的首位。文明用餐的理念是否已经深入市民心中呢?近日,记者走访了西安市多家餐馆,深入了解西安市民“舌尖上的文明”。
11月23日中午,记者来到位于南广济街的一家“网红”串串店,不少年轻人正约着三五好友“火热”开涮。记者观察一小时,看到食客们在结账时桌面上基本没有剩余的菜品,几乎全部“光盘”。“一般很少有客人剩菜。”服务员告诉记者:“串串深受年轻人喜爱,可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丰俭由人,自己能掌握拿多拿少,所以浪费的现象特别少。”
一位正在冰柜取菜的肖女士手里只拿了几串土豆片,“我和好朋友经常来吃串串,吃到快饱的时候就只取自己最想吃的几串,既不浪费又保持身材。”肖女士的观点得到不少年轻人的认同。“为什么要浪费啊?浪费是对自己努力赚钱的劳动成果不尊重,也是对农民伯伯辛勤耕种的不尊重,我们拒绝当‘必剩客’。”
11月23日晚饭时间,记者在四府街附近走访了近十家大大小小的餐馆。四府街位于城墙内主城区,晚饭就餐人群以周边居民为主。正值周五,记者看到不少餐馆中是一家几口正在享受美好的周末晚餐。一位年纪在五十岁上下的黄先生带着家人正在举杯,桌面上四菜一汤,有荤有素。“我们一家四口吃四个菜刚刚好。明天休息,家里人都不用上班,所以经常周五偷个懒不做饭,在楼下饭馆放松一下,菜不多点,合适就好。”另外一对六十岁上下的夫妇用餐后很自然地向老板要了餐盒,将剩余的菜品打包。“打包很正常,我们这一辈人都是节俭惯了,不浪费粮食的理念早就在心底扎根了。”
记者观察发现,不论年轻人还是老一辈,在和亲密的朋友家人聚餐时,都能自觉主动做到合理消费,那在商务用餐中是否存在浪费现象呢?
11月24日中午,记者又走访了几家高档餐厅。在位于南门附近一家装修精致的酒店包间里,个体经营的张先生正在宴请客户。结账时记者特意观察了一下,桌面上没有剩菜。“‘舌尖上的文明’让人们的就餐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张先生说:“一个是人们对‘面子’这个词有了新理解,以前有人会觉得请客吃饭就要点很多菜才显得大方有面子,我经常因为工作关系宴请客户,现在客户会觉得节俭不浪费是一种美好的品质,才是有面子。另一个是餐桌上的酒文化也越来越文明,人们不再过分劝酒,喝茶喝饮料喝酸奶各取所需,宾主尽欢。”
连续多日走访,记者感受到,“文明用餐,合理消费,不铺张浪费”理念已深入西安市民心中,越来越多的西安市民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倡导“舌尖上的文明”。
新闻推荐
>>名家简介王洪涛1991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本科1996年陕西省国画院师从郭全忠先生2005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