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初期的小雁塔(资料图片)
□任建友任建民
今年“五一”期间,为给父母祝寿,我从北京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西安,其间我重游了小雁塔。九十二年前,我爷爷曾在这里参加过“二虎守长安”的“小雁塔之战”。
哪里战斗紧急就往哪里去
我爷爷任阁臣1911年即追随陕西的革命先驱张凤翙参加了辛亥革命,后跟随李虎臣参加了著名“二虎守长安”战争,在小雁塔与刘振华的部队作战。《陕西文史资料精编》第二卷里,我爷爷撰写的《回忆我在坚守西安期间曾参加的几次战斗》一文,对“小雁塔之战”有着较为详细的描述。
在1926年的围城战争中,爷爷担任了李虎臣亲自指挥的由总司令部(在钟楼西边)直辖的第二预备支队(称为“策卫队”,队部设在总司令部内)的支队长,第一预备支队的支队长由孙孝先担任。这两个支队的编制大致一样,每队有人数200名左右,分为四个小队,各小队的长短枪支,都在60支上下,枪支配备比其他部队都充足。这个时期,总司令配给李虎臣的部分防地是:南城和南关,小雁塔一带和西北城墙角即喇嘛寺(广仁寺)等处。而爷爷他们两个支队的任务,和其他各部队都不相同,没有固守的防地,而是由总部按照作战时的临时情况,予以调遣和指挥。如遇到哪里的战斗紧张、激烈或失利、失守时,就把支队调往哪儿增援。
在坚守西安城八个多月的时间里,爷爷参加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斗,他在回忆文章中只记录了几次较为激烈的战斗:如刘镇华围城初始时最为惨烈的东郊御敌战、红庙坡战役以及在小雁塔的拉锯战等。
屡失又屡得的小雁塔拉锯战
小雁塔这个据点属于南城的制高点,原由李虎臣部的张莹(外号牛刀客)驻守,其营部设立在南门城楼。稍南地区即是敌方的战壕,这个战区的敌人是一个师部。当时敌部人众而张部兵力单薄,所以小雁塔这个据点在张莹驻守时期,曾经屡失而又屡次夺回,失得有六七次之多。
1926年6月15日这天,因张莹把小雁塔忽然失守,总部急调杨虎城部的孙辅丞营和李虎臣部的一、二两支队飞驰急援。在李部增援部队的装备中,除上述的长短枪支外,主要的武器,还有自造的瓷瓶手榴弹,每人均带多枚,不分官兵,尽量多地携带。李部出发前,曾经研究决定,这次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也就是把主力放在小雁塔之西,开始以极少数兵力,在东面即南稍门廓门以南进行佯攻,敌人果真未能发觉,乃用全力向东抵抗,李部且战且退,诱敌东进,等敌兵全部离开小雁塔据点时,以放火为信号,这时李部设在西面的主力重兵,全面向小雁塔东面挺进。李部有些士兵,都是光着膀子,拿着大刀或梭镖,高喊口号,奋不顾身地向小雁塔猛攻。敌兵这时腹背挨打,东西受击。这次争夺战的结果是,李部重新夺回了小雁塔,而且俘获敌军众多,自身只有极少的官兵伤亡。
小雁塔夺回后,即交给张莹仍然驻守。可是敌人总不甘心,缓上几天又用其重兵和炮火攻击这个地方,而李部再给敌人以回击,双方血战多日,几经争夺,最后的胜利属于陕军。
爷爷还提到,小雁塔荐福寺内当时住有一位年龄很高的和尚,名叫宏纯,因敌人不时地来犯小雁塔,为了宏纯和尚的安全,陕军的总司令官和副司令,曾经几次派员劝他迁入城内的安全地方,而他一直没有离开荐福寺,他始终是带着笑容,很感激地说:“感谢众位长官对我的美意,但小雁塔福地没危险啊,守则安,离则危。”宏纯和尚的这种大无畏精神,也激励着守城官兵的斗志。
我爷爷于1970年病故。听父亲讲,革命公园里原来有一个刻有在围城战争中有功人员姓名的石碑,上边也刻有爷爷的名字,遗憾的是这个石碑后来不知去向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静)昨天下午,由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立项资助,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陕西省美术家协会、敦煌画派艺术研究院等...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