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德干院士(一排左二)团队。(图片由西北大学提供 )
■通讯员熊晓芬记者张潇
一个月前,《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了西北大学早期生命与环境创新研究团队张兴亮、傅东静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华南早寒武世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清江生物群》,首次在国际上公布了该团队在中国宜昌长阳地区清江与丹江河交汇处,发现距今5.18亿年的寒武纪特异埋藏软躯体化石库,并命名为清江生物群。一个月来,这个进化古生物学界的又一突破性发现,在国内外学界和主流媒体上热度不减。
学界大咖盛赞全球媒体热烈关注
新华全媒体头条、新华每日电讯整版报道、《人民日报》长篇报道、《光明日报》报道、中央电视台报道,ScienceNews对该成果进行重点推介,Nature、BBC、CNN……都对该成果给予了热切关注。多位全球著名古生物学家对此研究发现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哈佛大学古生物学家JoannaWolfe表示:“寒武纪大多数化石产地保存的是壳体化石,即生物硬体,只有这种软躯体化石库能够给出生物的解剖结构特征。清江生物群是软体化石库最好中的最好。”牛津大学万灵学院古生物学家RossAnderson表示:“大量刺胞动物的发现,将为解决动物演化树的根底类群关系提供证据,清江生物群是目前发现最好的化石宝藏。”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教授、古生物学家寒武纪化石研究专家JohnPaterson表示,“清江生物群的动物演化研究,将改写教科书,敬请期待!”
西北大学科研团队频频“震动”国际学术界
自1996年舒德干和助手第一次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云南虫被重新解释为最古老的半索动物》以来,西北大学早期生命与环境创新研究团队在《自然》和《科学》上已经发表14篇论文,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研究成果两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两次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这支身处中国西北的科研团队堪称传奇,隔三岔五的,总会有新的科学发现和科研成果震动国际学术界。
英国《科学报告》曾在线发布了张志飞教授课题组寒武纪冠轮动物超门研究成果,成果揭示了5.3亿年前软体动物门和环节动物门的共祖特征。这项研究成果对理解后生动物门类,尤其是冠轮动物超门的系统演化有重要科学意义。张志飞关于内肛动物的发现填补了寒武纪大爆发缺乏内肛动物的空白,被评价为“成全了新达尔文主义的梦想”。
2012年,团队的刘建妮教授在澄江化石库发现了仙人掌滇虫,这个来自5.2亿年前,浑身长刺,身体和腿基本一样粗的生物后来被证实是节肢动物的祖先。仙人掌滇虫的发现,解决了节肢动物这一地球上最大优势类群起源的难题,是古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
作为舒德干院士指导的第一位博士生,张兴亮在寒武纪大爆发和动物门类起源基础前沿取得的成果,解决了许多长期悬而未决的科学难题。2016年,由张兴亮教授主持,舒德干院士、刘建妮教授、张志飞教授、韩健教授为主要完成人的“地球动物树成型”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一年,距舒德干创立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整整过去了20年。
“我希望最好的研究工作由中国人来完成”
“要说运气,可能是有一点儿吧。”谈到这些昔日的学生、今天的同事们的表现,舒德干院士笑了:“不过,我们不是用化石说话,我们是用知识说话。”
“幸运”的背后,是在野外无数次挥动手中的地质锤,是背着几十公斤的石头在山路上奔波,是长时间在显微镜下观察引发的头疼、恶心,是一遍遍修改论文的郁闷,是一次次科研失利的挫败,是被灯光照亮的无数个不眠之夜,是节假日坚守在实验室里的寂寞和冷清……更是科学家们对事业的执着和坚持,对科学真理无限的热爱。“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唯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从发现化石到最终发表研究成果,中间往往是5年、10年甚至是更长时间的学习和研究。在发现清江生物群之前,研究团队的张兴亮教授和傅东静副教授,每年都拿着地质图,带领团队在全国进行巡回野外踏勘,华南、华北甚至新疆,凡是有寒武纪泥质页岩的地区,都留下了团队的足迹。
动物界有38个门,在寒武纪大爆发时期已发现20个现生动物门和6个灭绝动物门类,还有18个现生动物门类在寒武纪大爆发时期未找到化石代表。新化石产地发现的意义格外重大,清江生物群中已经发现了许多形态奇异的崭新物种。“随着日后研究工作的展开和深入,清江生物群在揭示动物树最初成型中的重大事件,探索人类最早的进化轨迹,特别是研究动物树和环境的协同变化关系等方面,一定会取得震惊世界的科研成果。”73岁的舒德干院士对团队以后的研究工作充满了期待:“前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年轻人来完成。我希望最好的研究工作,由中国人来完成。”
新闻推荐
学校简介西安铭师堂补习培训中心是2012年由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一所中、高考全日制、全封闭、专业化的补习培训中心。...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