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西安 今日长安 今日高陵 今日蓝田 今日周至 今日户县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今日西安 > 正文

科技青年:心有大我舞青春

来源:陕西日报 2019-04-26 07:55   https://www.yybnet.net/

4月17日,李印实(右一)在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储能实验室里指导学生做实验。

本报记者张江舟文/图

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在科教资源富集、创新综合实力雄厚的陕西,大批青年科技工作者正在成为三秦大地乃至国家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和科技创新队伍中最具活力的生力军。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西安分院嫦娥四号任务团队

为探月工程贡献陕西力量

2019年1月11日,嫦娥四号任务圆满完成,人类实现了探索月球背部的梦想。

月背与地球远距离通信难、月背的地貌影响探测器安全着陆……在解决一系列世界级难题的过程中,一群年轻的陕西航天人脱颖而出。他们是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嫦娥四号任务团队。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嫦娥四号任务团队共有67人,绝大多数是80后和90后。4月22日,西安分院探月任务总指挥陈岚说:“我们有一支能扛得了大旗的队伍,而且这是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年轻队伍。”

提起紧锣密鼓执行嫦娥四号任务的日子,团队成员陈国辉说:“任务完成后,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才慢慢放松下来。但在我的脑海中,一些画面依旧清晰。”

为了保障“鹊桥”中继通信功能的顺利实现,西安分院的研制团队给它配备了多副天线。其中,大口径伞状天线是最关键的一副,它直接指向月球,与嫦娥四号探测器对接。“鹊桥”在太空中会经历一片没有光照的阴影区,这片区域的温度大约是零下200摄氏度。为了让这副伞状天线在严酷环境中顺利展开,西安分院的设计师们进行了无数次尝试。一次得不到有效的数据和验证结果,就再来一次。究竟做了多少次尝试,他们也记不清了。

天线试验中,在调整天线反射面时,为确保天线精度,西安分院的研制团队需要用靶标作为参照。那是一些灰白色的小圆片,足足有1200多个。把这些小东西全部稳妥地装上去,两位操作人员不吃、不喝、不休息,整整工作了一天。

就是这样,任务团队为嫦娥四号中继卫星提供的测控分系统、中继通信分系统、天线分系统等,保证了嫦娥四号与地面永不失联。他们研制的测控天线、测距测速敏感器(也称落月雷达)、数传子系统、两器间通信设备有效保障了嫦娥四号探测器的月背软着陆、两器互拍和信息传送。

陈岚说:“我们团队已经接到了嫦娥五号和探索火星的相关任务。在新的征程上,我们会继续努力为中国的航天事业贡献陕西力量。”

李建峰

让超导材料实现国产化

“目前,我们是全球唯一一家可以自主生产核磁共振仪中的超导线圈的企业。”4月15日,李建峰一边说,一边向记者展示超导材料的内部结构:把一根头发丝粗细的超导材料剥开来,里面竟有8000根导丝。

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的李建峰,如今已是陕西稀有金属科工集团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参加工作以来,李建峰一直致力于低温超导线材的研究、开发及生产工作。他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研究团队,在NbTi合金制备技术、多芯复合锭坯设计和组装技术、大型复合锭坯反挤压加工、万米级线材拉伸及热处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经过他们的努力,陕西稀有金属科工集团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国际上首次制备出单重大于300公斤的复合超导材料锭坯,生产出内含数千芯丝、单长万米级的NbTi超导线材,打破了细芯NbTi超导线在低温超导材料工程制备领域的纪录,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由此,我国掌握了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关键大型超导磁体设计和制造技术。

在领导技术攻关的同时,李建峰作为团队核心人员研究了超导线材制备及过程优化,参与建成了我国第一条专业化、具有国际水平的超导材料锭棒、线材生产线,参与了超导材料制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攻克了超导线材产业化的难题,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生产ITER用超导线材的国家之一。

“我们研发出的核磁共振仪用NbTi低温超导线材,已批量向国内外下游客户供货。”李建峰说。

李印实

“三个面向”是科技工作的遵循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这是我们科技工作者必须始终遵循的科研导向。”4月17日,李印实教授在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储能实验室接受采访时说。

2012年以来,李印实带领研究生始终奋斗在科研一线,围绕国家对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的布局,开展先进储能和能源转换系统的深入研究。2017年,他在能源高效转换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钠离子甲酸盐燃料电池体系。不同于传统氯碱工艺,该体系以太阳能燃料为载体,可以同步实现发电和产碱且无环境污染,有望实现绿色能源供给新模式。2019年,他又在高效储能方面提出了基于梯级孔多尺度电极的高性能液流电池系统,实现了物质传输与电化学反应之间的协同匹配,大幅度提升了储能系统的能量效率。

李印实说:“科技研发不能只停留在论文上、存在于实验室里。我们要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让科技更好、更快地惠及社会。”他设计开发的高性能膜电极已申请3项国防发明专利;他与江苏省的电力企业合作,完成4项发明专利的转让;他与中国广核集团合作,将其提出的快速分析预测方法应用于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目前,李印实正积极参与推进陕西省氢燃料电池产业化。

新闻推荐

灞桥区法院举办新任人民陪审员岗前培训会

“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我宣誓: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宪法和法律……”近日,灞桥区法院举办新任人民陪审员就职...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科技青年:心有大我舞青春)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