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白丹
3月25日,6名医生联手在北京东单体育馆抢救了一名心脏骤停的男子。公众在感叹患者幸运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医生们在抢救过程中使用的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北京东单体育馆内配置的这一“救命神器”发挥的重要作用,让这个小小的设备走进公众视野。
自动体外除颤仪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它可以诊断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对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进行抢救。它能够被非专业人员使用,被誉为“救命神器”。
“发生心脏骤停,如果没有对患者采取急救复苏措施,4—6分钟后就会对患者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如果4分钟内给予心肺复苏,配合使用AED除颤治疗,就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4月2日,西安市红十字会急救培训师王志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的总死亡人数高达55万人左右。这意味着,我国每天约有1500人因为心脏骤停离开人世,每分钟都可能有人发生心源性猝死。死亡率如此之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大多数的心脏骤停事件发生在医院之外。为减少悲剧发生,我国多地公共场所配置了自动体外除颤仪。近几年,陕西省在西安市部分人流量较大的场所也陆续配置了一批自动体外除颤仪。
如何让这些自动体外除颤仪不沦为摆设?如何让“救命神器”真正发挥作用?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自动体外除颤仪在省内的推广已经起步,但推广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3月29日,记者在西安市政务服务中心看到,红色的自动体外除颤仪安装在咨询台后的墙壁上,非常醒目。然而,当记者随机询问来办事的群众时,“没看到”“不会用”是关于自动体外除颤仪最多的回答,甚至有不少人表示“第一次听说这个东西,不知道是干什么的”。记者随后走访了西安北站、西安大雁塔文化休闲景区等地,随机采访了一些旅客,得到的回答与之类似。
“目前,关于自动体外除颤仪的配置和操作方法的普及还远远不够,这也正是我们工作的方向之一。”西安市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部长王芳群说。
2018年4月,西安市红十字会为西安火车站、西安纺织城客运站、西安市政务服务中心、陕西历史博物馆等13个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配置了自动体外除颤仪。“目前,这些设备还没有使用过,这也算是好事。我们对这13个场所的工作人员都进行过培训,确保遇到突发情况,他们能够快速、正确地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救助患者。”王芳群说。据西安市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该中心约有五分之一的工作人员掌握了自动体外除颤仪的操作方法。
4月2日,王志民又一次带着自动体外除颤仪教学机和急救人体模型来到西安纺织城客运站,为该站工作人员进行急救培训。“从安装了自动体外除颤仪到现在,我们已经接受过5次市红十字会的急救培训。我们平均每月也会组织一次急救培训。工作人员必须掌握急救知识和急救设备的使用,才能更好地保障旅客安全。”西安纺织城客运站站长王学彪说,“我们每天都有专人检查自动体外除颤仪是否能正常工作。这个设备虽然用到的概率非常小,但是只要需要,就是救人命的东西。”据了解,目前西安纺织城客运站日均客流量约1万人次,候车大厅安装了一台自动体外除颤仪,该站80%以上的工作人员都能够熟练使用。
王芳群介绍说:“除了公共场所,我们经常走进学校、社区、企业,向公众普及急救知识和自动体外除颤仪的操作方法。另外,我们也举办公益讲座,市民可以报名参加。一些市民已经认识到掌握急救知识和自动体外除颤仪操作方法的重要性,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据了解,2018年西安市红十字会共举办了400余次心肺复苏及如何正确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的相关培训,参加培训的市民达4万余人次。
“公众通过规范培训,半天即可掌握心肺复苏和自动体外除颤仪操作方法。”王志民说,“其实自动体外除颤仪的操作非常简单,我们都叫它‘傻瓜机’,有步骤图和语音提示来告诉操作者怎么做。将电极接触人体之后,它会自动评估是否需要除颤,整个过程都很安全。”
新闻推荐
30年坚守成就“张氏”标准 记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西安机务段车轮镟修工张杰
本报记者周生来带着安全帽,弓着腰,54岁的张杰窝在深近2米、面积不足3平方米的镟轮坑内,眼睛直盯头顶上方的车轮,被镟...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