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正大补习学校地理教师姜静
今年的高考地理试题较往年提升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在设问思路和形式上的创新也十分明显,就此,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背景材料的选取导向明确,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稳中有升
一方面,今年的试题依然延续从聚焦社会问题出题的思路,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时事的关注,以及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运用。例如,第1-3题便以“新疆棉花”的热点话题引入,考察产业活动的影响因素、直接目的和影响。另一方面,文字材料阅读量增大,有效信息隐藏较深,考生提取难度和知识迁移难度较大。
二、地理问题的探究指向明确,学科思维能力的要求步步高升
一是强调对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地理事项等主干知识的理解及其应用能力的考查。例如,第7-8题以“相对湿度”的概念为切入口,考查学生对城郊差异的分析与区域识别的能力,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认识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二是注重运用整体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要求考生能应用背景材料分析具体的地理问题。因此,建议在教学中坚持以主干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学科思维力,引导学生构建学科框架,并通过学习迁移达到充盈知识体系的目的。
三、设问形式的创新方向明确,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的要求再次攀升
首先相比往年真题探究发散类题目中“是否赞同……请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的设问形式,第37题第(4)问“请从下列两个方面选择其一作答”就使考生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该种设问形式需要考生快速组织出自己的答题角度,力求选择出最有把握的“方面”进行作答。由此可见,设置有限度的开放性设问,鼓励考生进行主动思考,从不同角度认识和理解地理事物。尤其是选做题第44题体现得尤为突出,考生需要根据材料自拟结论并论证,使考生能够得以从模板的束缚中解放,进行个性化的表达。语言的组织要有条理性和层次性,特别是分析或说明原因类的设问;语言的表达要有简洁性和专业性,例如第36题第(1)(2)问,摈弃冗繁的口语化叙述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更是一种挑战,力求用新思维、新途径来解决考生读得懂、易接受、体会深的热点问题。将人地关系的主线始终贯穿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学科的视角和观点看待、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素养。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周生来)随着西安站北广场(丹凤门广场)投用,记者获悉,6月7日,西安火车站南进站口将进入阶段性封闭,下一步将根据施工情...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