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菇了,孙金兰欣喜不已。 本报记者 李石 摄
通讯员 史建荣 本报记者 王高峰 张良颖
1月21日下午,彬县龙高镇龙马村,正在给香菇菌棒喷水的孙金兰笑容满面:“喷水过后,大棚里的香菇就会遍地开花,一座大棚一年能收入4万多元哩!”
“孙金兰家有三个大棚,她和丈夫还在香菇基地担任技术助理,每人每年有2万元的工资。这几年,她家依靠种植香菇真是走上了幸福路。”彬县兴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技术支持刘全胜插话说。
“没那么夸张,2008年地震后房子成了危房,这几年盖了新房,还清了欠款,能落到手里的就是这三座大棚了。”孙金兰急忙纠正道。
“山沟里种香菇是件好事,能卖个好价钱吗?”“现在的香菇赶上了猪肉价,并且供不应求!”刘全胜回答说。
“我们这里采用的是公司加农户的发展模式,农户只管种植,公司随市场行情全部收购,还设有最低保护价,农户稳赚不亏,没有后顾之忧。”另一位正在干活的农民高兴地说。
随行的龙高镇负责人介绍说,兴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是在政府支持下建成的,自前年8月正式投入生产以来,已建成食用菌大棚150多座,年产值已超过1000多万元。除此之外,彬县龙高镇还建成了顷家、南武两村平菇生产基地,在示范基地的带动下,2012年全镇累计建成食用菌大棚1300多座,800多户群众从事大棚种植,食用菌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又一支柱产业。(A)②
新闻推荐
构建文化“大厦”推进文化惠民——咸阳市2012年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果巡礼
文艺工作者为村民演出本报记者杨波海2012年,咸阳市抢抓机遇,扎实工作,突出重点,力求实效,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顺利完成了年初既定的各项民生工程目标任务,积极构建文化“大厦”,有力促进文化...
彬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彬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