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解散那年,村子里集资建小学。建校的那些日子,大伙儿热情似火,男女老少都参与。那时候流行说“给社会主义添砖加瓦”,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地方,所以村支书经常在喇叭上喊:“集资建校造福大家,咱们现在是给人才添砖加瓦,绝对不能偷奸耍滑,等咱村有了人才,我们往后就能住进社会主义的高楼大厦!”张家拉出檩条,王家拉来椽子,有气力的人家多打一些土培,除了砖瓦是买的,二十二间的砖木结构房子,剩余的工料都是各家齐凑公摊,没多出一分冤枉钱。
有了学校,村子里的孩子似乎有了魂,走起路来都精神。今后再也不用在冰天雪地、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去五里开外的邻村“蹭学”,受别村孩子白眼。可到入秋开学前,乡亲们又犯了难,听村子里在外地教书的先生说,私建的学校没在编制里边,镇上不会安排老师任教。村支书急忙召集群众会,大伙儿七嘴八舌出主意,写联名信、报申请,由社员代表出面拿着“礼档”去邀请镇上有名望的先生来村子里教书。接连几天过去了,镇上的领导推脱说做不了主,还在请示上级。拿“礼档”的代表也都灰溜溜地回来了,那些知名的先生都挺客气,愿意来村里教书,但说要等镇上发文调动。全村人急坏了,个个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有天傍晚,大伙儿又围在村中的老槐树下“议和”(即商量),老村长发了话,镇上再不给人,那就让咱村在外教书的六个先生不去外村教了,教自家的娃不犯法,人常说肥水还不流外人田哩!大伙儿心里顿时豁亮,拨云见日。是啊,本村的六个老师刚好组成一个初级小学。教师的问题解决了,空荡荡的教室还没桌凳,只能拿解开的木板临时搭建成高低不齐的桌子、凳子,凑合着先用,自古逆境出人才嘛。
天无绝人之路。开学的前一天支书去镇上开会,刚回家就激动地趴在喇叭上吆喝:“广大村民,告诉大家一个特大的好消息,我们全村父老勒紧裤腰带,集资办学校,感动、惊动了县委、县政府,各级领导高度关怀,决定为我们村分派五名教师教书……各家的娃娃都要好好学习,好好地争气,回报党和政府的关爱!”
开学了,先生们带着学生陆续整理、修建,一个简陋的初级学校终于初具规模。学生们读书的热情都很高涨,读课文时的声音全村人都能听见,田间地头劳作的大人们都在分辨自家孩子的声音。晚上监督孩子背书,有的父母会忍不住地骂道:“笨蛋,我白天听的都记下了,你怎么还结巴!”
那年月,家家户户日子紧,笔墨纸砚难置办。先生们自有办法,只要没有雨雪的日子,每天中午都会带着孩子在校园的地上写写画画。孩子们个个手中拿着一截小木棍,跪在地上一笔一画地写着,先生来来回回地指教,握“笔”的姿势,写字的笔顺,人人要求都严格。
孩子在校的情况,家长随时就知道,因为先生们吃的是各家各户的派饭。每天去吃饭时,先生就会将孩子的学业长进情况告诉家长。孩子们都很紧张,该背的书,该写的字,该算的题,样样不马虎,没人敢偷懒。书念好了,就不会像父母那样上山下沟、累死累活地当“泥腿子”。孩子们心里都攒着一股劲儿,都要出人头地,改门换庭。
常言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短短的十年后,我们村子这个简陋的学校就接连走出去了中专生、大学生。
(作者单位:彬县水口中学)(E)②
新闻推荐
本报讯(樊金辉刘雅涵)近日,市卫生局组织临床、检验、护理专家对彬县妇幼保健院创建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进行了市级评估验收。专家组认为彬县妇幼保健院符合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已通过初评,将报...
彬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彬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