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武县亭口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工作人员正在为群众办理相关业务。
李亚斌 李西宁 本报记者 薛璐
近年来,长武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监管为民”的执法理念,不断夯实监管基础,创新监管思路,强化监管手段,连续五年未发生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确保了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
“10个有”打造规范型镇所
近年来,长武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当前全县食品药品监管困境和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形势,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食品药品监管模式,制订出台了“三定方案”,对机构设置、职能职责、人员配备、业务考核、经费保障等内容进行了明确。在全县160个行政村配备了联络员、协管员和信息员,进一步落实了食品药品安全责任。
今年挂牌成立的亭口镇食品药品监管所,设检测员1人,监督员2人,做到了“十有”(即有机构、有办公场所、有执法设备、有牌子、有举报电话、有监管档案、有工作制度、有岗位职责、有专门管理人员、有工作记录)、“四上墙”(即工作制度上墙、工作职责上墙、工作流程上墙、食品药品管理法律法规上墙等),管理职责更加明确,监督管理更加到位。
镇、村两级监管机构的完善,开启了长武县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崭新的一页,实现了监管链条由短变长,提高了监管效率,优化了监管效能,对信息的反馈更加迅捷,对事故的处理更加灵活。
“50人以上”聚餐报告促进规范
“保证百姓饮食用药安全,是我们的基本职责。如果连这都保证不了,就是工作失职。”长武县县长温志刚在全县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暨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会上这样讲。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点多、面广、线长以及监管力量的不足,长武县建立了农村家宴管理制度,将农村家宴纳入食品安全体系,畅通了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方面的投诉举报渠道。尤其是针对红白喜事,由村级信息员负责收集上报红白喜事备案,乡镇监督所进入现场对聚餐前的原料采购、贮存、食品加工场所、卫生条件、菜谱、厨师健康状况等关键环节进行现场检查指导,并填写检查记录,对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现场进行督促整改、完善,并对疑似有毒、变质食品及时采样检测,达到要求后发给备案意见书,对问题隐患大、无法整改到位的,由镇监管所报请县食药监局进行监督检查。
目前,长武县62个村由村民自行组织组建了农村厨师服务队,由各镇食药监管所工作人员经过规范培训和健康体检后指导上岗,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要求,通过帮工或包桌等方式为村民集体聚餐提供“一条龙”服务。
“20多项制度”明确职责要求
长武县切实加强对农村食品药品使用情况的排查,相继制定出台了《农村厨师基本登记》、《农村红白喜事报告单》、《大型聚餐(重要活动)报告表》、《餐饮服务单位档案》、《食品安全检查档案记录》、《药品经营单位档案》等20多项规章制度,用制度规范行为,用制度明确要求,切实加强源头预防,狠抓日常监管,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置,为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构筑了坚实的安全防线。
餐饮店老板高海平说:“现在县上对餐饮单位的食品安全监管相当严格,对餐馆饭菜安全很重视,一周最少来检查我们2次”。
长武县农村人口达1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3.3%。为了确保农民群众的食品药品安全,该县大力推进农村药品“两网”(供应网、监督网)建设,初步建立了“以涉药人员为主、以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为监管核心、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县、镇、村三级药品监管网络和以药品批发企业为主的供应渠道、以乡镇卫生院、零售药店、村卫生室为供应网点组成的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买到安全、放心的药品。
据统计,长武县已经建立了9个镇级药品监管综合监管站,160个村级药品监管点,健全了县、镇、村三级监督网络;全县共有34家零售药店,其中镇级13家。
长武县在基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方面实行监督中心下移,监管关口前移的措施,使全县9个镇食品药品安全的各个层面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有效防止和杜绝了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使广大农村群众切切实实得到了实惠。(F)(3)
新闻推荐
长武县昭仁中学小记者王嘉怡记得,那是一个盛夏的午后,老师让我们回家抄写一篇关于亲情的范文。我心想:这还不简单?便一路轻松、得意的哼着小曲蹦跶回家。打开房门,四周张望了一下,妈妈不在家,因为叫了几...
长武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长武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