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新闻 兴平新闻 三原新闻 泾阳新闻 武功新闻 乾县新闻 礼泉新闻 永寿新闻 彬县新闻 长武新闻 旬邑新闻 淳化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咸阳市 > 长武新闻 > 正文

扎根西北从事小麦育种53年 梁增基 倔老头的“播种”人生

来源:咸阳日报 2014-09-25 23:49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6月27日报道长武县小麦育种专家梁增基扎根黄土地53年,始终坚守在小麦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前沿,创造一项又一项科研奇迹的感人事迹后,引起中省媒体的广泛关注。9月24日,《人民日报》19版“100个人的中国梦·培育核心价值观传递基层正能量”栏目报道了梁增基先进事迹,本报今日转载,希望全市干部群众以梁增基为标杆,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默默耕耘、扎根基层的奉献精神,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过硬作风,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的人格魅力,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业绩,推动全市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的佳绩。

人民日报记者 姜峰

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城郊,有一处不起眼的农技推广基地,被附近村民称为“梁增基实验室”。种仓里,“实验室”的主人戴着老花镜,正眯着眼给麦籽称重。这位身材颇显消瘦的老者就是梁增基。

现已年过八旬的梁增基,扎根西北从事小麦育种53年,造福一方,退休后依然执着地在这片土地上“播种”人生。

基层育种,一干就是五十年

“您为啥会留在这儿?”每个到访的记者都在问。

“以前自然灾害多,大伙肚皮填不饱,为了提高产量,育种工作很有‘搞头\’!”梁增基一张嘴,乡音不改,“还有,别叫梁老,叫我老梁。”

生于广东茂名,上世纪60年代从西北农业大学毕业后,老梁被分配到陕甘交界旱区的基层农技站。从事小麦育种,一“搞”就是53年,如今老梁除了一口夹杂着关中方言的粤式普通话,“咥面”“咥馍”的生活习惯已与“老陕”别无二致。

“春季少雨,夏季多伏旱、冰雹、风灾,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长武县志中如是描述。“分配到这儿的头年,霜冻;次年,冰雨;来年,小麦锈病,1000粒麦籽才12克重,磨完没有面粉只剩皮,又黑又苦,难吃得很。”当年和老梁一起来长武的10余位同窗校友,陆续调回大城市,“那会儿的大学生可比现在金贵,‘好女不愁嫁\’。”

基层条件差,育种工作更难熬。一粒粒剪开麦穗、去掉花粉、杂交试验……工序繁杂而枯燥,考验专心和耐心,“99%都是要淘汰的不合格品,一个优良新品种六七年才能稳定下来,最起码12年才能见成效。”

趁年轻调走,不是没机会。老梁一琢磨,如果调走,刚起步的旱塬小麦育种试验就要面临“夭折”,老乡们还得继续守着亩产不足百公斤的土坷垃“吃糠咽菜”,于是“倔劲儿”上来,“在本地本系统相了个媳妇儿,扎根长武,不走了!”

不离长武、不离土地、不离种子,耐得住寂寞的老梁,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播种”人生、耕耘未来:整地划区,拉行开沟,一区区耕作,一粒粒下种;锄草、施肥、防虫,块块立标记,株株建档案;小麦扬花,精心选株杂交;收获时节,株株过目,精挑细选,单打单收……拿开水泡馍充饥、与田间麦苗为伴、以田坎当床打盹,从最初农场借来的二亩地开始,到后来省吃俭用、四处“化缘”建起目前已有300多万元固定资产的试验基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老理儿用在老梁身上再贴切不过。

多年来,他突破小麦育种栽培的五大难题,培育了国审的“秦麦四号”“长武134”“长旱58”,省审的“7125”“702”“长武131”,不仅创陕西旱地小麦亩产超千斤的高产之最,品种还在陕甘旱区和河南、山东部分旱区累计推广过亿亩,增产超过25亿公斤。(下转A2版)

新闻推荐

教育惩戒不能少

旬邑县土桥中学陆喜娟教育惩戒不是一个新名词,也不是现代人的独创,古代就有,私塾先生手中的戒尺就是学校教育惩戒的最好例证,“棍棒底下出孝子”则是家庭教育惩戒的真实写照。在教育惩戒的作用下的确...

长武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长武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家——幸福的港湾2014-10-15 23:43
评论:(扎根西北从事小麦育种53年 梁增基 倔老头的“播种”人生)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