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高峰
高佩莲,53岁,祖籍陕北榆林,渭城区渭阳街道办事处清扫员,早年随水电工程局建房队工作的丈夫来到咸阳安家。从1998年9月1日起,她一直负责金旭路二组3万多平方米的道路清扫和保洁,这条路她扫了13年。
谈到能坚持这么多年的缘由,她操着很浓的陕北腔张嘴就来:“有啥活,干啥活,咱不嫌!”耿直憨厚的语言特点由里到外地透着陕北人特有的勤奋、倔强和豪放。
“家里啥心也不操,专心扫地。”
高佩莲的家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在金旭路边上的水电工程局家属院,6口人挤在50多平方的房子里,丈夫退休了,儿子儿媳也没工作,家里还有90岁的婆婆和一位可爱的小孙子。按常理,这些就够她忙活的,还能顾及道路的清扫保洁?可这些事情都与她基本无缘。“丈夫照顾老妈妈,管小孙子;儿媳做饭干家务。90岁的婆婆身体很健康,自己的衣服自己洗,不戴老花镜还能穿针引线做针线活,我在家里啥心也不操,专心扫地!”提起家庭成员,高佩莲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旁边的渭城区渭阳办城管科庞科长证实道:“这一家人很好,儿子儿媳经常把水和饭送到路段上,这些家属令人难忘,很感谢他们。”
“看见哪里脏了,就想收拾干净。”
多年环卫工人经历让高佩莲形成了特别的职业习惯,看见道路脏了就主动去清扫。她说:“由不得我了!”东防洪渠修好之后还没有交工,2000多平方米的绿化带和道路,天天都是高佩莲在义务清扫。班组里的成员有意见:“那不是咱的责任区,你又揽过来了!”高佩莲说:“咱是个清扫员,就干这个,不扫太难看了。”
提到辛苦,高佩莲说,再苦再累的活也得有人干,她说不出什么动听的话,可她觉得,马路是一个城市的“脸”,“大家都不干这个,马路还不成了垃圾场?”
“她干得比我要求的还好。”
“高佩莲是位很朴实的清扫员,从不叫苦叫累,她把工作干得比我要求的还好。”渭阳街道办主管环卫工作的副主任赵琰玮这样评价说。
过去的金旭路两边有夜市,凌晨2点过后,残渣剩饭倒满了绿化带,“咱人都看不成!”高佩莲戴着橡胶手套不停地清掏,总是在早晨7点之前清扫干净。每天上班后,高佩莲总是忙个不停,从来不在路边站一下,也不坐下来休息。在她的带领下,整个班组也是一样,组员们都说:“组长不休息,我们不敢坐。”他们的班组是“放心班组”,不用检查,在她辖区的绿化带里想找个烟头都难!(D)(6)
新闻推荐
本报讯(鲁辉茂记者何建虎)11月16日至17日,市政协副主席党新安、罗志勇带领咸阳市部分政协委员,走访调研委员领办企业,认真了解企业生产和经营状况,并现场协调解决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党新安...
咸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咸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