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杨波海)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咸阳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多年来,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取得了明显成效。
据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非遗保护科刘振华科长介绍,2007年8月,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对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咸阳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展民间文化的优秀传统,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推动社会主义当代文化的发展繁荣。基本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工作重点是:查清资源,公布名录,抢救保护,创新利用。保护范围:一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民间绘画、雕塑、陶瓷、剪纸、刺绣、染织、编织、彩灯等。二是民间表演艺术,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游艺等。三是民间文学。包括神话、寓言、谚语、歌谣、故事等。四是其他民间文化艺术表现形式。
2008年7月,市政府公布了咸阳市第一批3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今年3月,咸阳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揭晓,27个潜藏在民间的项目将得到重点保护和传承。目前,咸阳市申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有15项,民间舞蹈类有“东寨十八罗汉”、“泾河竹马”、“西关老龙”、“蛟龙转鼓”、“牛拉鼓”等;民间音乐类有“旬邑唢呐”、“监军战鼓”、“秦汉战鼓”、“泾河号子”等;民间文学类有“秦琼敬德门神传说”、“柳毅传书”、“农业始祖后稷传说”等;民俗类有“长武道场”;传统戏曲类有“弦板腔”和“皮影戏”等。其中“皮影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余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咸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依然面临着严峻形势: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恶化;优秀的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危险;许多珍贵实物和资料难以妥善保护;一些独特民间传统文化习俗在逐步消亡或变异。提高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仍然是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C)②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何建虎)春节临近,在咸务工的农民工兄弟可以放心足额拿到工资,愉快回家过年。2010年,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开展“春暖行动”,通过对全市人力资源市场进行清理整顿和规范企业招工行为,先后立案查...
咸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咸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