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图片记者 沈广睿 吕聪 等摄
火红的秧歌扭起来
振奋人心的秦汉战鼓
读者们纷纷驻足,踊跃猜谜
巾帼不让须眉
男女老少齐上阵
焰火点亮节日的夜空
“正月十五回娘家”
十里八乡看热闹
渭城元宵节民间
文体展演异彩纷呈
本报讯(记者 韩焱 殷常兴 实习记者 宋超 贾一丁)农历正月十五,由渭城区委区政府主办、渭城区文体局承办的元宵节民间文体展演在此举行。
据悉,此次活动共选出10支队伍进行展演,本着“小型、分散、安全、节俭”的原则,特选出文明欢乐锣鼓队、李氏太极拳协会等5支队伍分别于凤凰广场、钟楼广场和统一广场等处进行展演。而文林广场的秦汉战鼓、咸阳牛拉鼓等表演,更是吸引众多市民观看,周陵镇司魏村众多村民也在人群中不时叫好。
据了解,为参加本次活动,众多表演团体推掉了重金相邀的商业演出,无偿为父老乡亲们助兴。
与此同时,文林西广场上千盏大红灯笼已高高挂起,400余张写有灯谜的红纸迎风飘舞。热情高涨的群众有的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同猜一首灯谜,有的寻找纸笔将灯谜记录下来,慢慢揣测,有猜中者在工作人员处领取到奖品后,喜笑颜开。(D)(4)
图书馆千条灯谜
“迷”倒众读者
本报讯(记者 李桦)2月16日晚,咸阳图书馆举行“正月十五有奖猜灯谜”活动,近千名读者纷纷来到现场竞猜。
走进图书馆,只见彩条飘扬,人头攒动。读者们纷纷驻足,踊跃猜谜,兑奖台两侧,猜对了的读者正排着长长的队伍领取小奖品。
为搞好今年的“正月十五有奖猜灯谜”活动,咸阳图书馆挂出了1000条涉及各行各业的灯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记者看到,很多读者携家带口纷纷来到现场竞猜,活动现场一派喜气洋洋。(D)(4)
昨晚元宵夜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告诉记者,本月月亮最圆时发生在正月十六(18日)下午4时36分,正验应一句俗语“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王思潮介绍,月球绕地球转动一周为一个“朔望月”(约为农历一个月),这个月中月亮最圆的那天称“望日”,也叫“满月”。月亮从一个满月“走到”下一个满月,需要29天半左右的时间。“望”通常为农历每月十五、十六或十七,这时地球正好位于太阳与月亮之间,从地球上看太阳西下时月亮正好从东方升起,被太阳照亮的月亮此刻最圆。
为何月圆在农历里的日期不固定呢?王思潮解释,月亮围绕地球运行的轨道是一个椭圆,时近时远;最近时有36万多千米,最远时有40多万千米,由于万有引力的关系,近时走得快一些,远时走得慢一些。如果在上半个月快了,就会准时到达圆月的位置,在十五月圆;如果慢了,就会“晚点”,赶在十六或十七到达圆月的位置。
王思潮表示,虽然今年元宵节当晚的月亮并不是最圆的,但这并不会影响公众赏月之情,事实上肉眼也很难分辨细微的差别。
据了解,明年元宵节将是“十五的月亮十七圆”。(新华社稿)(D)(5)
陕棉八厂社区
正月十五秧歌会“闹春”
本报讯(实习记者 宋超)当人们还在回味年夜饺子的香味时,陕棉八厂社区又迎来了元宵节的压轴“大餐”。
2月17日早9时许,伴随着响亮的锣鼓声,由陕棉八厂退休职工组成的60多人的演出队伍,吸引了众多职工家属驻足观看。他们个个妆容艳丽,身着盛装,飞舞彩绸,旋转裙裾,红绸、黄扇、绿手帕飘扬飞舞,歌声、笑声、锣鼓声连成一片,社区内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歌舞的世界。(D)(4)
大肚子登台高歌
七旬妪唱响秦腔
本报记者 杨波海
为了让秦都区渭滨镇东南坊村全体村民过一个热闹红火、欢乐祥和的春节,村上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2月10日下午,记者来到东南坊村文化大院。虽然雪花飞舞,但春节文艺演唱会如期举办,从下午两点半到四点多将近两个小时,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拉自唱自演了20多个节目,有腰鼓、板胡独奏、健美操、武术、独唱、小合唱、独舞、集体舞、秦腔表演唱、清唱、快板等。台上激情表演、百花竞放,台下如痴如迷、鼓掌欢呼,整个文化大院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村民王大牛和罗艳华夫妻俩热爱文艺,罗艳华已经怀孕九个月,挺着大肚子上台演唱,赢得了台下观众热烈的掌声。村秦腔演唱团团长刘芙蓉已经65岁了,她演唱的秦腔《金沙滩》选段赢得了一阵喝彩,她告诉记者,村上的秦腔演唱团现在有20多人,每星期五就在她家里排练。73岁的刘琴兰去年才开始学唱戏,今天她唱的是《三滴血》选段,她说自己虽然年龄大了,但唱唱戏、说说笑笑,总比"耍花花"(纸牌)打麻将好,老伴一听她学戏,赶紧给她买了磁带。(D)(4)
新闻推荐
精细菜价格回落到节前水平本报讯(记者韩焱)2月16日,市物价局价格监测中心对咸阳市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监测显示,春节后,咸阳市多数蔬菜价格回落明显。据悉,和往年情况相似,除少数蔬菜(当地主产)价格稳定外,...
咸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咸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