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也渴望自己的夕阳生活丰富多彩。
本报记者 韩焱 宋超
老年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不仅仅是一个家庭,更是一个城市、一个社会的生活状态的反映。
1999年2月20日,随着60岁以上人口越过占总人口10%的标准线,我国跨入了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预计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高达2.8亿,届时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18.46%,也就是说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何处养老,怎样养老已成为一个全社会关心的话题。
那么,咸阳市目前老人们的生活状况如何?居家养老存在哪些困难?儿女对养老问题是如何认识的?……带着一系列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走访。
天空本没有颜色,不同的眼神给予了它不同的色彩。夕阳本没有区别,不同的心境赋予了它不同的光亮。这句话较为真切地体现出咸阳市老年人目前的生活状况。
亲情,让老人首选居家养老
多种养老方式,老年人最爱哪一种?
记者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老年人首选传统的居家养老。用老人们的话来说:“因为有家的感觉。”
49岁秦先生是生意人,妻子是公务员,女儿今年19岁。秦先生母亲已去世,77岁的父亲一直与他们共同居住。他对养老方式的理解是:首先要老人愿意,老人喜欢什么方式就选择什么方式。不过,他认为老人总希望和子女在一起,看着儿女,或者第三代,可以说说话,享受天伦之乐。家的感觉是别的地方都无法替代的。而且老人一旦身体出现什么问题,照顾起来也比较方便。
调查中,老人们除了传统观念外,还有一个因素是经济原因,一些老人认为住养老院开销比较大,自己能够动,没有必要。不少受访者认为:“老人去养老院总有点可怜巴巴的感觉,总还是在自己家里好。”
陕棉八厂的退休职工刘大妈今年已62岁,而她老父亲已是81岁高龄。刘大妈退休后,每月不多的退休金,使她不得不屡次寻找工作,她也因此饱尝了人间冷暖。
父亲有心脏病,每次犯病时,她和爱人就没日没夜地轮流伺候老人。她对记者说,再辛苦有钱赚就行,但父亲高额的医疗费用却使自己不堪重负。去年老父亲因心脏病住了20天医院,就花费了2万多块钱,这些费用她得辛辛苦苦地忙活上一年!
也曾有人劝刘大妈将父亲送进养老院,但刘大妈说,除了担心费用高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觉得心里难安。她认为孝敬老人是子女天经地义的责任和义务!
“空巢老人”遭遇“独子养老”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有人曾经这样形容独居老人的生活。随着老年人人数的不断增长,空巢老人逐渐形成庞大群体。
这些老人们整日掰着手指头数日子、看着日历盼儿女……而忙碌的子女们往往使老人那不再清彻的目光一次次由期望转为失望,甚至蒙上浑浊的泪水。
今年80岁的王大爷家住秦阳社区,几年前老伴去世后,由于大女儿在外地工作无法经常回来,儿子和小女儿也因工作繁忙,又各自成家,也无暇经常照顾老人,每星期只能看望老人一、两次。
像王大爷这样的空巢老人为数众多。在社区走访时,记者发现,许多老人均反映自己的子女在外地上班或者平时工作太忙,自己一个人生活。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30年过去了,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逐步迈入老年人行列,一个新的命题应运而生,那就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
家住电建小区的刘先生今年30岁,独生子,有一个3岁大的女儿,父母、岳父岳母今年都已60多岁,属于典型的“四二一(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家庭。
刘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在一家私企上班,月工资1000多元,妻子每月收入也在1000多元,工资不高,每天却要忙得团团转,实在没空陪父母。“岳父岳母现在身体还好,不需要人照顾,主要是我爸妈身体都不好,母亲腿脚不灵便,我每天出门就担心她吃不上饭。”
他告诉记者,有一次他中午赶回家,看到两个老人就着咸菜吃着馒头,心里十分不是滋味。他也曾给母亲请过保姆,可是保姆干不了半个月就不辞而别了,打电话一问,对方说工作太辛苦,赚钱又少,不干了。
“现在只有每天尽量早点回家。”刘先生说,目前情况他还能应付,但想到未来,几个老人都需要更多的照顾,他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像刘先生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无力照顾老人的矛盾越发凸显,特别是两个年轻人要负担起4个老人的养老重任,更增加了家庭养老的难度。独生子女们将不得不面对父母的养老问题。他们不仅有“养不起小孩”的忧虑,还要直面“养不起父母”的危机。
最担忧:生病卧床
经历了生活甜酸苦辣的老人们,对于身外的其他事物不再过多看重,他们大多心态平和,但老年人最担忧的问题就是自己生病卧床。
家住天王第二生活区的蒋女士有一姐一妹,多年前,母亲患病卧床后,开始是姐妹轮流照料老人,姐姐和妹妹身体都不好,蒋女士就独自照顾起老人。4年后老人去世后,她自己大病了一场。
蒋女士感慨地说,老人不生病就是小辈最大的福气。老人一生病,经常是等老人病好了,小辈就累病了。
她还特意存了些钱,在自己需要护理的时候,可以有钱请人护理,以减轻子女的负担。
在记者调查中,与蒋女士有着相同经历和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大多数老人认为首先患病的医疗费用开支大,其次是治疗过于麻烦,而且护理需要麻烦子女。
这样的想法也得到子女的认同。他们认为,老人生病卧床后,子女的身心都处于劳累紧张的状态,造成了更大的压力。因此,当记者问到“老人生病生活不便时”怎么办,许多人选择了请个保姆。
老年人渴望多彩的夕阳生活
老人也渴望自己的夕阳生活丰富多彩,当多种选择呈现在老人面前时,部分老人感到在经济能力允许的前提下,养老院未尝不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几十年来,75岁的纪天龙老人一直与老伴相守。11年前老伴患病去世后,身边突然没有了说话的人,他第一次感到不自在,那时他就想过进养老院。在遭到孩子反对后,便与孩子住在一起,但没想到两代人生活方式的不同让他苦恼不已。
儿子家住闹市区,周围的环境让喜欢安静的纪天龙很不适应。“白天孩子上班,孙子上学,我一个人在家无事可做,加上与邻居相互不熟悉,无法沟通。”老人觉得很孤单了。
半年后,纪天龙又动起住养老院的念头,再次遭到孩子们的坚决反对。纪天龙说:“我喜欢在有老人住的地方生活。而孩子们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我有我的生活习惯。”最终,他还是说服了孩子们。
老人告诉记者,自己在养老院过得很自在,儿孙们除了常打电话问候外,有空便来看他。他甚至重拾幼年爱好,编了许多歌谱并组织了养老院的老人一起参加合唱。前几天,自己得了急性肠胃炎,幸亏他及时呼叫了值班护理员才没有大碍,这些都让他很有安全感。
记者在秦阳小区采访时,看到一群五六十岁的老人正坐着小凳子围在一起聊天,当记者问他们如何面对自己晚年时,一位大爷表示早把后路想好了,就是现在多攒点钱,以后在养老院安度晚年。“我们几个商量好了,将来住养老院就要住到一块儿,大家还像平时在家那样,一起聊天、打牌、玩麻将、织毛衣……”一位老人开玩笑地说,“到时咱们谁也不能忘了谁啊!”
李义山有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朱自清却反其意而用之,曰: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物质生活的满足不是幸福晚年生活的全部,老年人真正渴望的还是精神、心灵的安慰。(D)(4)
记者感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提起老来富贵,人们往往会想到诸如“四世同堂”、“儿孙绕膝”、“其乐融融”、“以老为尊”等美好字眼。然而,如今我们感受更多的却是高龄老人的那份艰难、尴尬与无奈。
作为世界上老得最快、老人最多的国家,养老已经成为我国年轻人必须面对的难题之一。在人口老龄化与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家庭的供养资源正在减少,供养力下降,传统的家庭养老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部分老人,因计划生育国策导致的独生子女核心化家庭越来越普遍,同时自身步入高龄、体弱多病、无劳动能力和家庭赡养能力不强以及社会保障跟不上等诸多问题。
面对养老、医疗、精神孤寂等重重困难,迫切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给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D)(4)
新闻推荐
赵庆明在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会上要求 着力破解难题抓好企业生产
本报讯(记者程娟)5月12日,咸阳市召开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会,对一季度以来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副市长赵庆明主持会议并讲话,副市长李聚合出席会议。赵庆明讲话要求,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充...
咸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咸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