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张漫是抢险救援队司机,他正在调试救援车设备。
回来后,浩育盈对待病人更加细心。
从灾区回来后,张鲜芳又恢复了平时忙碌的工作。
不愿提起那天,又不得不想起那天,因为那天是共和国母亲心灵上的震颤,那么多人,无声地走远了。
三年前,在大自然制造的每一片废墟上,到处都有战士、医务工作者、志愿者的身影,他们甚至都来不及诉说和灾区人民共同经历的那“生死战场”,三年后,在5·12汶川大地震三周年之际,记者找到了曾经参与地震救灾的部分医护人员和消防战士,倾听他们的诉说,从他们的故事中感受生命的坚强和温暖。
本报记者 马元聪 实习记者 贾一丁 实习生 闫海 文/图
三年前的今天,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8.0级地震,许多人的生命在那一场地震中消失,他们家园被无情摧毁,那份痛楚让所有人刻骨铭心,我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或慷慨解囊、或赶赴灾区救援。
消防官兵
15人的团队,如今在咸阳的只剩3人,那年他们只是入伍一年的新兵
汶川地震发生后,咸阳市32名消防官兵立即赶赴重灾区北川县支援救灾,其中,市消防特勤中队组织了15名消防官兵参与这场“战斗”中。
5月9日下午,记者在市消防特勤中队中队长倪凤金的指引下,见到了三年前远赴汶川灾区抢险救援的战士——张漫和苏海舟,他们告诉记者,三年前中队一共有15名官兵赴灾区支援,而现在留下的只有倪中队长和他俩,“当时,我们还只是入伍1年的新兵。”张漫回忆。
2008年5月12日晚12时左右,正在睡梦中的他们接到紧急通知,由倪指导和成(音)排长带队连夜赶赴汶川地震灾区救援。14日凌晨他们到达绵阳市时,发现这里的公路已被震毁,车辆根本无法通行,他们只有每人背负20公斤左右的装备步行一个多小时,赶到了他们负责的北川县曲山新区。
救援,就是与死神赛跑
当时,消防官兵们曾在网上这样写道:在开展救援中,感触最深的是生命的可贵,天灾巨大的破坏力及人的生命在毁灭性灾难面前的渺小,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被我们救援人员成功救出后,我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所赋予的使命有了更深刻的解读,心灵也在人与天灾的斗争中、人与时间的赛跑中得到净化和升华。
“12天中,我们不能休息,更不想休息,只想竭尽全力争取时间救人,因为那些废墟下的生命在等着我们!”说到救援情景,苏海舟陷入沉沉的回忆中。
他向记者描述,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城四面环山,中间是条河。地震发生时正值党政机关和学校幼儿园上班上课时间,剧烈的地震几乎摧毁了整个县城所有建筑,近2万人口的县城逃出来的不足一半。他们在救援中看到的惨不忍睹的场面比比皆是。
“5月14日上午,我们救出的第一个人是曲山幼儿园一名5岁半的男孩,张漫抱着孩子走了一个半小时才赶到山口的救护车旁。”他告诉记者至今让他都感到痛心的是,5月15日上午,北川县城里一栋6层楼的一二层被埋在了地下,而需要救助的两名群众就被困在一层,由于楼梯塌陷,战士们只能从3层开始把楼板打穿向下救援,在打洞过程中余震不断,楼体随时有坍塌危险。“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名被困群众的呼救声越来越弱,我们心急如焚,可是经过一天一夜的救援,一名受困女子被救出而另一名男子却没能撑下来。”苏海舟不禁红了眼眶。
志愿者给我们做心理辅导
救援工作一天天紧张有序地进行着,所有人脚上都磨了一层厚厚的水泡,张漫打趣说,“踩在地上就感觉像是垫了层厚厚的鞋垫。”13日至16日期间,几场大雨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天晴后气温升高,防疫工作展开,随后几天他们搜救任务已经向搬移尸体过渡,搜救工作显得更加艰巨异常。
由于气温逐渐升高,尸腐味越来越重,生命迹象越来越少,每一位救援人员都在与时间赛跑,尽最大可能抢救每一个有可能存活的生命。“所以我们这群20岁左右的小伙子,终日与尸体为‘伴\’,当时心里特压抑,也不知道如何排解,还好有志愿者来为大伙做心理辅导,缓解压力。”张漫告诉记者。
磨砺后我们更加成熟
三年过去了,他们又恢复到了日常的训练工作中,那时的很多战士也已经退伍,但是曾经历的那些日日夜夜还时常出现在他们的脑海。
记者问,如今回忆当年的那段经历有什么感想。倪指导说:“其实,这就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我们不上谁上?经历那次磨练,我们不仅对生命更加敬畏,更发现平时训练中还有很多不足。同时,也开设了心理咨询室,抽调专人参加专业心理培训,让战士们能够尽快地排解压力,从而在生活和工作中表现更加出色。”
医护人员
与进入四川救援的消防官兵不同,咸阳市的医务人员则带着救灾物资及药品奔赴陕西省地震受灾较为严重的略阳、宁强等地实施医疗救助。就如他们说的,“无论在哪里,救人的心都是一样的!”
从那里回来,我才知道自己有多幸福
“我还清楚的记得,2008年5月24日清晨6点,是地震后的第12天,我们带着被子、方便面、矿泉水、消杀药品等两货车的赈灾物资,赶赴略阳县慰问、救助灾区群众。”5月11日上午,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脑外科护士长浩育盈谈到那次的救援,这样告诉记者。
“连续行车10个小时,当天下午4点,我们一行19人到达略阳县城。”浩育盈给记者描述到,“一下车还是感到害怕的,那是和咸阳截然不同的城市,山挨着房,房挨着路,有些山体甚至有90厘米的裂口。当时忽然觉得,生活在咸阳,自己是多么幸福。”
即使余震不断,当地政府人员仍坚持在裂开的楼里办公
同样是赶赴略阳参与救援的陕中附院原脑外二科主任胡珍渊回忆说,“在铁路医院,我们专家组在有严重裂缝的大厅和户外搭建的帐篷里听取了收治地震伤员的情况介绍后,对伤情较重的伤员一一诊察伤情并提出明确的治疗方案,大骨科主任刘德玉教授为伤员检查了骨折康复情况。”他告诉记者,在会诊过程让他最感动的是,当地的政府工作人员把所有的帐篷都给了老百姓住,他们则坚持在已经严重裂缝的办公楼里日夜工作,“真是工作最辛苦,待遇却最差。”
“面对我们带去的五万元人民币和价值五万元的物资,他们甚至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胡珍渊感慨,从那里回来才真正体会到,作为一名医生的神圣。
“对我来说,那真的是一种洗礼”
“曾经想象是一个有山有水,很美丽的地方,但是真正到了那里,突然间就觉得有一种‘山河破碎\’的感觉,让人很难过,就是急切地想去帮助他们。”昨日上午,陕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产二科护士长张鲜芳告诉记者。
让她没想到的是,略阳受灾也是很严重的,他们刚到当地的一个小镇,就赶上一位老太太因为余震造成山体滑坡,滑落的石块使她的头部和胳膊严重受伤,“我们一刻都没敢耽误,立即给她做了清创缝合术,同时给了她500元钱将她送往县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这一直是我记忆犹新的。
“救死扶伤本来就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天职,即使是短短的两天经历,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洗礼。在天灾人祸面前,生命太渺小,病人就像我们的亲人,他们很脆弱,需要我们这些医务工作者用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去帮助他们!”她对记者说。(D)(4)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木木海洋实习记者贾一丁)“把人一天窝囊的!天一晴满天飞黄土,一下雨顿成烂泥塘,垃圾裹着泥,叫人咋走么。”提起这事,咸阳房地产开发公司金属门窗厂的冯女士气就不打一处来。昨日下午,有市民向...
咸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咸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