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骑兵俑”
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岳起先生介绍,关于秦宫殿遗址考古调查,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1959年—1961年,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同志,在今咸阳东约10公里长陵车站附近地段进行调查和试掘,获得的资料较多。1962年-1963年,他们集中对滩毛村南的渭水北岸进行勘探和调查,同时又在长陵车站南的沙坑中清理出包括“秦诏版”在内的铜器280多件。
秦宫殿遗址的发掘,先后进行了三次。1974年3月至1975年11月,对秦都一号宫殿遗址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3100平方米。1979年3月至9月又对一号遗址西南约100米的三号宫殿建筑遗址进行了局部发掘。发掘面积624平方米,1980年10月至1982年9月,又在第一号与第三号建筑遗址的西北,发掘出二号宫殿建筑基址,发掘面积为7004.5平方米。秦宫殿遗址的发掘,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秦独特的建筑风格及相关的工艺技术,同时还发现了精美的壁画及大量的建筑材料,为研究秦人建筑特点及相应的思想观念提供了实物资料;将秦文化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号宫殿部分残损,保存下来的东西长60米,南北宽45米,高6米。系采用以夯土台基为主体的多层土木结构建筑形式。宫室建筑均在台基上和沿周边修建,共分三层;上层是宫室主殿和配殿,主体官室在上层中部,长13.4米,宽12米,中间竖一直径60厘米的都柱,西北留有一配室,与主室相连,这些宫室做得十分精美豪华,地面有牲血与朱红深染,光滑坚硬,墙壁上有绚丽精美的壁画,屋顶和四角镶嵌有镏金大型铜兽面装饰。主体宫室的两侧和下层南北两侧为卧室、休息室、淋浴室和卫生室,室内有取暖的壁炉,墙面和地面用花砖铺砌,有的墙面涂上白灰,施以彩绘,墙体是用夯土、土坯和木架混合结构,内立壁柱,最后一层是回廊,回廊漫砖,外檐下铺卵石散水,边沿有排水沟和渗水坑,四隅有排水池,池内有地漏,其下由排水管道流出,设计科学合理。在中下两层的室间周围,设有凌阴深井,以储藏用物。在其中一个井中,发现了相当数量的丝绸织物,有单衣、夹衣和棉衣等衣服,虽已炭化,但其上之精美花纹还清晰可辨。建筑用材(砖瓦)制工精坚,上刻印有各种龙凤禽兽纹样和几何形图案花纹。
二号宫殿基址,位于一号宫殿西北90米,东南至三号宫殿70米。规模较一、三号宫殿均大,东西长127米,南北宽32.8米-45.5米,西宽东窄,为高台建筑与一号宫殿同。其上建宫室5座,最上层3座(3、4、5号),下层北侧2座(1、2号),底层回廊一周,廊长320米,共立壁柱94根,暗柱7根,以方柱体为多,回廊中有插立旗旌一类的竖管11处,为其他殿址所不见。据此推测,这里可能为处理政务的宫室,在回廊和宫室门前有台阶11处,用空心砖做踏步,另外有排水池5处,渗水坑2处。这些宫室中,以1号保存较好,其为两隔间房屋,呈方形,中隔以厚1.9米的夯土墙,分其室为东西两个部分,每个面积大小相若约18平方米,各设排水池和蓄水窖一处,各开一门,宽约1.14米-0.9米,东端有台阶六级,可上达回廊。上层的4号为主体殿堂,位于西部正中,平面方形,面积386平方米,残存东西有柱洞两列,每列四组,每组2根,间距1米,与一号殿基上的主宫基本相同。
三号宫殿基址在一号南约百米,东西约117米,南北60余米,面积7020平方米,它的东北角与一号的西南角相连,夯土基址的北部为廊,廊的北端接着正殿,正殿旁有一曲尺形回廊与正殿东北的偏殿相连,在东西相对的九间廊道的墙壁上,发现了十几处优美的彩绘壁画。
发掘者刘庆柱、陈国英、孙德润等先生认为,一、二、三号宫殿,均属秦咸阳宫的范围,为秦咸阳宫的主要组成部分,并根据文献“推测咸阳宫在窑店和刘家沟两个大队的原上及原下一部分。考古调查也发现,西起窑店大队聂家沟,东至刘家沟大队的山家沟,其间是秦咸阳城宫殿建筑遗址分布最多、最密集,规模最大的地方。这进一步证明这一带应为都城的主要宫殿——咸阳宫所在。”石兴邦先生赞成发掘者的这一观点。 (C)②
本版文章由本报记者 杨波海 采写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飞实习生王源)5月12日,陕甘线第二轮联合检查第一次联席会议在咸召开,甘肃省民政厅副厅长阿布出席,陕西省民政厅副厅长山振兴讲话,副市长严维佳致词。山振兴强调,在联检工作中,陕甘线各毗邻...
咸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咸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