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是座历史古城,也是一座香飘四溢的小吃名城。
咸阳的名小吃,跟它的城市历史一样,让您三天三夜也说不完、道不尽、吃不烦:李家老婆合页饼、杨家蒸肉、胜利河水biangbiang面、周胖子锅盔牙子、秦风楼羊肉泡馍、国贸“市长”包子、麦香园“水围城”、荔枝湾千层油锅盔辣子……。说起这些好吃不贵的地方名小吃,当地的咸阳人眉飞色舞,如数家珍,字里行间透着一种兴奋、自豪,洋溢着对生养他(她)们的这座城市的热爱与眷恋。
人都说,咸阳人是“楞娃”。楞者,直也。说话高喉咙、大嗓门,直来直去,不拐弯抹角,少有柔细缠绵;做事,风风火火,实实在在,干练中带着倔犟。其言与行俨然和秦始皇的兵马俑没有太多的两样。但是,一旦“有朋自远方来”,咸阳人便“不亦乐乎”,带着朋友访街问食,尝尽美味佳肴。他(她)们不仅能给您娓娓道来这些名小吃的典故,甚至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串入其中,什么汉武大帝、武皇则天、“三千粉黛无颜色”的杨玉环,仿佛让您品的不是美食,而是一个伟人,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不仅如此,引经据典中,他(她)们还用咸阳人特有的语言、动作,绘声绘色地描述摆在眼前的名小吃的色、香、味、形,不知不觉,您已垂涎三尺,稍不留意,积溢在口腔内的涎水,就会从嘴角流出,让您十分难堪。
尽管咸阳的名小吃枚不胜举,可说起“汇通面”,那个名气大呀!无人不晓,谁人不知,丝毫不逊色老街里的百年老店。食客们想要去过一把面瘾、饱一次口福,偌大的一座城市,只要您说出“汇通面”三个字,的哥、的姐们便心领神会,一脚油门,保准把您拉到想去的地方。
“汇通面”其实就是手擀的面条,严格地说,它算不上小吃,而是“老陕”天天吃不烦,顿顿离不开、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家常饭。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喧嚣、嘈杂了一整天的古城咸阳,像刚刚谢幕的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稍停顿,指挥家又扬起舒展、优美的双臂,鼓号弦乐齐鸣,又奏响了美妙、动听的音乐。熙熙攘攘,人如潮,车如流,几百号赶夜市的人马,面情紧张,步履匆匆,说着、喊着、笑着,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走出深街背巷的“蜗居”,汇聚到城西的汇通十字,架炉灶,撑摊子,掌灯点火,然后,扯开清脆的嗓门,一声吆喝:汇通面,好吃不贵。顿时,锅碗瓢勺齐鸣,人潮如流,汇通夜市大作,“汇通面”也就成为食客们逢来必点的一道小吃,蜚声全城。
小吃是饮食,是一座城市的魂,也是这个城市一张亮丽的名片。慕名而来的食客们吃小吃,往往吃的不是饮食,而是一种口感、一种味道、一种特色、一种文化、一种气氛,他(她)们在看似随意的“吃”中,不经意地触摸着一个地区、一座城市,探寻着这个地区、这座城市内化于“食”的历史、文化、精神。同时,他(她)们也在不断创造,丰富着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共同构筑着团结、和谐、礼仪、重情的民族之基。
“汇通面”是让食客们吃了上顿想下顿、百吃不厌的大众小吃。如果说,“担担面”是巴蜀的名小吃,那么,“汇通面”完全可以堪称古城咸阳一道名小吃。 (C)②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伟)近日,在文化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全国民办博物馆藏品博览会上,咸阳市咸阳红色记忆博物馆和秦都区古陶博物馆荣获最佳参展单位。据了解,此次博览会上共有国内外参展单位200...
咸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咸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