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军政 实习生 谭培光
在秦都区渭阳西路街道富安路社区,说起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李艳梅,无人不晓。
她9年扎根基层,用默默无闻的工作,诠释了一个社区群众贴心人的工作“义务”:服务好居民就是最大的责任!
社区居民“调解员”
“把居民的冷暖时刻记在心上,把辖区单位的烦恼事拿在手上。”这是李艳梅常说的一句话。
2007年3月,辖区一对夫妇闹离婚,在法院判决未果的情况下,男方私自让物业停了女方的水、电、气,为这女方家属聚众围堵物业。
事件,随时可能激化。闻讯后,李艳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立即与物业进行沟通并及时制止了男女双方的过激行为。
辖区一对老夫妻闹矛盾找到社区,非要见艳梅说道说道。此时,李艳梅因病正在挂吊针,她二话没说拔掉针头,迅速赶回社区调解,直到两位老人脸上露出了笑容。
李艳梅说,在社区许多矛盾纠纷往往是由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的,如果调解不及时,就会酿成大的纠纷,甚至激化。为此,她提出了“三必访”(贫困家庭必访、零就业家庭必访、重大变故家庭必访)的工作目标,带领11名党员干部深入贫困居民家中走访,走访入户率达到100%,及时解决了贫困居民反映的一些具体问题。
在社区,像芝麻大的小纠纷,李艳梅从来没有烦过,相反,她把调解当作快乐,社区居民亲切地称她“人民调解员”。
居家养老“协调员”
富安路社区有60岁以上的老人487人,如何为这些老人服务好,让老人安享晚年,李艳梅挂记在心。
高老和老伴独居,退休后整天关在家里,生活圈子很小。得知这一消息后,李艳梅让单位一名退休同志多次上门谈心,聊天开导,老人终于走出家门,还参加了社区文艺队。他逢人就说:“没想到老了不中用了,还有人惦记着咱,整天说说唱唱,心情大不一样了。”
经过长期的走访、摸索、学习,李艳梅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楼栋支部为依托,以党员志愿者为主体”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鼓励楼栋党员在8小时之外就近选定需帮扶老人结成帮扶对子。
在楼栋支部党员辐射带动下,更多的社区居民成为居家养老志愿者,组织低龄老人和高龄老人“谈心”,通过陪同聊天、读报、心理疏导等方式,动员性格孤僻的部分老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
目前,社区已组建谈心聊天室6个,探访389户,与老人谈心聊天1000余次,成功地构筑起一个“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居家养老新平台。
为这事,人们称李艳梅是社区居家养老的“协调员”。
社区活动“服务员”
让社区工作在“活动”中“活”起来,这是李艳梅摸索出的一条工作经验。
针对流动党员管理,她“街不漏巷、巷不漏户、户不漏人”,带着社区支部对辖区流动党员进行拉网式排查,使12名流动党员,过上了正常的组织生活。并以此建立和完善了流动党员管理台账、表、卡、册,定期对流动党员信息进行更新,和流出党员流入的党组织进行联系。
服务社区居民,仅靠为数不多的工作人员和党员,显然是杯水车薪。她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深入居民楼、辖区单位,动员组建志愿者服务队4支共257人,对社区弱势群体进行扶贫帮困,免费提供法律咨询、义务调解居民纠纷、义诊和健康教育宣传。
社区下岗职工多,李艳梅依托辖区酒店等非公企业,建立了社区充分就业协会,安置了47名下岗职工再就业。
各项服务活动的兴起,使富安路社区支部成为社区居民的连心桥,大家亲切地称李艳梅是社区活动的“服务员”。
屈指一算,李艳梅已在社区支部书记的工作岗位上干了九个年头,在她的带领下,社区先后荣获全国体育文化先进社区;省充分就业社区等荣誉称号。她个人先后荣获咸阳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社区建设先进个人、人民优秀调解能手等多项荣誉称号。(B)③
新闻推荐
违者处非法所得5倍罚款或5万到50万元不等罚款,情节严重者吊销营业执照或移交相关部门处理一房一价须公开醒目三家联手四方签字确认
本报讯(记者赵常丽实习生梁静)面对市民纷纷关注的商品房销售一房一价明码标价政策,昨日记者自相关部门获悉:为进一步规范咸阳市商品房销售价格,各县市区物价局、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局和工商局三家联手...
咸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咸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