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笑 本报记者 王军政
7月26日下午,烈日,烤灼着大地。
爬在电线杆上的王武生,汗水正顺着脸颊、脖梗淌下来。抹了抹汗水糊住的眼睛,熟练地接好了最后一个线头,他和三名同事一个接一个下了电杆。
“先喝口凉水,缓缓。”顾不得再擦一擦汗,王武生就急着招呼着他的“兄弟”们。
“现在是用电高峰期,故障多,时间紧,体息也得抢时间。”作为咸阳供电局零距离服务队主运行工,王武生深知自己的责任。
刚歇了不到一刻钟,15时50分,新的调度指令又到了:16点10分前赶到事故点抢修……
钻进抢修车里,严酷的烈日骤然被阻挡在车门外,已被汗水浸湿的皮肤顿时感觉凉爽了许多。在抢修车上吹着空调赶路的这20分钟时间,成了王武生这些抢修工难得的避暑间隙。
来到事故点,打开车门,一股热流迎面扑来……温度计显示:36℃。
摸了摸电线杆,柱身被太阳烤得烫手,王武生安排“兄弟”们一个个穿上全棉工作服,戴上绒线手套,系上脚扣、腰扣,再开始攀爬电线杆。
“三伏天,电杆可达到50℃,杆顶部铁件有时在60℃以上,上杆操作,这些装备必不可少。”边说他边为上了杆的同伴递上4.5米的绝缘杆。
入伏以来,全市正处于“迎峰度夏”用电高峰期,电力抢修24小时待命,通常一次高空操作抢修,要2个小时左右。
天气酷热,阳光刺眼,日常检修,王武生和他的“兄弟”们也有防暑的诀窍:早上5点出发检修,中午12点以前结束检修工作。遇到突发抢修任务,“人在杆子上不间断地操作,饮食和防暑用品随时送上去。”
20多分钟,电线杆上的同伴发出“OK”的信号。
“这边很快就能恢复通电了。”此时,王武生稍微松了一口气,因为对他们来说接下来的休息时间,是保持体力应对下一次抢修的难得机会。 (B)⑤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高峰)近期发生的“瘦肉精”、“地沟油”、“牛肉膏”、“彩色馒头”等食品安全事件,也向咸阳市食品安全监管的执行力和控制力提出了挑战。8月10日,市双创办主任会议研究决定,建立食品安...
咸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咸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