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指导基层单位依据全市部署要求和需求调查情况,制定年度培训计划,确保培训计划符合咸阳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需要、体现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市情特点、紧扣各个层面干部需求。对于需求相同或相近的培训计划予以整合对接,择优纳入全市干部年度培训计划统筹安排,避免各行其事、重复办班,做到全市“一盘棋”。去年以来,共协调办班260期。
在整合资源中发挥“倍数效应”
建立专题、师资、基地三个层面的共享体系,靠市场配资源,以存量换增量,让资源在科学统筹中发挥“倍数效应”。
先后开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新农村建设与都市农业、低碳经济与新型工业化、危机处理等130多个特色鲜明、符合咸阳发展实际的培训专题。编印了《国际化大都市知识读本》、《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简明工业知识读本》等20多本实用教材。
在市级建立4个教师库,即党校系统专职教师库、党政干部兼职教师库、高校学者库、外专库,在各县市区都建立了县级库。360名入库教师信息公开、在线预约、统筹安排。按照“整合现有的、开发潜在的、利用上级的、拓展境外”的思路,在市委党校县级分校、新农村建设示范县、省上基地、知名高校和经济发达地区党校建设培训基地,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培训干部。
在推进“四化”中健全保障机制
重点建立四项机制,即菜单化选学机制、信息化管理机制、市场化运作机制、学分化考核机制,确保培训效果。
菜单化选学。适应干部学习多样化、个性化趋势,依托各类专题库、师资库和培训网络,推进干部自主选学,由干部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培训专题、时间、地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信息化管理。依托干部教育培训网和学分卡,开发建立调查反馈、专题申请、师资预约、在线培训、学分管理等8个信息系统“一卡通”式管理,促进培训工作规范化、便捷化。
市场化运作。对重点培训项目进行招标,综合考量比较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组织管理、培训费用等情况,择优确定承办机构,做到费用最低化、效益最大化。
学分化考核。实行干部培训学时学分亮牌管理制度,把学习培训作为硬指标,每年年底公布干部学分完成情况,达到规定110学分的亮绿牌,一年未完成的黄牌警示,两年未完成的亮红牌。同时,将学分完成情况作为干部年度考核和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之一,亮红牌者原则上不能评优及提拔使用,保证了干部培训能参加、学得好、用得上。
培训激活思想,培训提升能力,培训创造业绩。通过几年的探索,咸阳市基层干部知识结构进一步优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有效推进了各项工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连续四年在全省获得优秀。现在,经过“加油站”的基层干部,正在成长为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高素质队伍,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B)⑤
新闻推荐
职工文学作品展引人入胜本报记者杨波海谈起自己的文学梦想,《职工文艺》执行主编秦义,总忘不了一个场景:“那是1996年,咱们咸阳市工人文化宫举办过一次双休日文学讲座,主讲人是原省作协主席陈忠实老师...
咸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咸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