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新闻 兴平新闻 三原新闻 泾阳新闻 武功新闻 乾县新闻 礼泉新闻 永寿新闻 彬县新闻 长武新闻 旬邑新闻 淳化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咸阳市 > 咸阳新闻 > 正文

让我们的双脚沾满泥土!

来源:咸阳日报 2011-11-08 00:05   https://www.yybnet.net/

蒋增科

王永杰

池波

王军政

何建虎

韩焱

殷常兴

高怀军

魏琪

边江亭

刘伟

毋佳欣

蔡嘉瑞

李石

马元聪

编者按:“我的脚上沾满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群众,历史的书写者,新闻的创造者。当我们双脚沾满泥土,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睡在一张热炕上,吃在同一口大锅里时,新闻才有了它了真实的生命和存在,我们才能真切地感受到那布满沟壑的面孔背后有多么鲜亮,那粗糙龟裂的双手能创造出多少精美,那简陋充满泥土气息的衣衫上附着多少惊天动地。走进群众,走进新闻真正的源头,这不仅是对工作的承诺,对操守的底线,也是我们对这个职业最基本的尊重和维护。又一个记者节到来,让我们回归重视审视,回到新闻的本源。

一头汗水两腿泥

群众、基层、生活,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仅是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工作态度,也是新闻报道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根本途径。

一个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支善于表达的笔,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作为党报记者,更应接“地气”,长“灵气”。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我的感受是:

一是要乐于走。要把走基层作为一种基本功,作为一种坚定的自觉追求与工作常态。

春节前后,正是大家团聚的日子,更是反映群众生活最好的时间。按照报社的要求,今年大年三十早晨7时多,我就赶到渭城区底张镇闫家寨村采访咸阳市抗旱情况。下午5时,和市民政局同志给流浪者送年夜饭。晚上,我又赶往市社会福利院,和孤残儿童一起守夜到12时,当我骑着自行车回家时,看到不少街道办干部和环卫工人还在大街值守,保证安全、卫生,自己异常感动。

大年初一一大早,我又采访了环卫工人、派出所干警、商场工作人员和饭店的大师傅,写出8篇鲜活的新闻。2月4日大年初二,《经济日报》一版刊登了我采写的《新年抗旱浇地忙》,是中央媒体第一个报道抗旱的,得到回良玉副总理批示。同时,反映咸阳市文明程度的稿件《孤残儿童欢欢喜喜过新年》、《给流浪者送上年夜饭》等在中国经济网《新春走基层》栏目和《陕西日报》一版刊出,引起较大社会反响,许多网站转载。

二是要勤于走。要长期坚持,形成一种习惯。

处处留心皆新闻。地市级媒体的记者可以说天天在基层,关键要有所发现,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把鲜活的新闻送给读者。

勤奋走,乐意走,坚持走,越走越想走,越走越会走。通过“走”传承好作风,培育深感情,笔下涌激情,把基层闪光的东西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把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重点任务、取得成就有条有理、比较完美地展现出来,使“走”的效果越来越好。

走基层,“一头汗水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

转作风,爱百姓,接地气才能有灵气。

改文风,“短、新、实”为新闻报道添“魅力”。(D)(4)

让新闻传递更多的地气

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其实是新闻的一种回归。

所以回归,那是因为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记者满足于泡会议、抄材料,浮在面上,材料的假大空,导致新闻语言中有官话,有套话,有大话,就是没有老百姓的话。和百姓打成一片,向生活学习语言,每个记者都懂,但很多人却做不到,因为那需要实实在在地吃苦。记者只有深入基层,走近百姓,了解他们的酸甜苦辣,新闻才能够写到他们的心里去,也才能让百姓真正喜欢。生活永远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关键是你愿不愿意去打开,那些有故事的人有没有机会为你敞开心扉?

在生活的深处,寻找鲜鱼、活鱼、大鱼,让我们的新闻传递出更多的地气以及亲切的烟火味道,应该是新闻记者的一种自觉行为。(D)(4)

深入基层找到着力点

我参加新闻宣传工作已经整整十五年了,记得我刚到报社工作时,一位老前辈对我说,新闻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在当时我还有点懵懂,但经过这十多年来的采访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在一线采访的重要性。特别是今年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我深切感受了新闻工作者走基层的意义所在:深入基层,不但锻炼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更让我们及时把握基层的思想脉搏,养成回应基层、关注基层的创作风格,第一时间知道老百姓衣食住行生活百味,方能挖出重大典型,也才能找到我们新闻工作的着力点。

我感觉到“走转改”不仅要身子走进去,心和情感更要一起融进去。只有坐在一条板凳上,同吃一锅饭,群众才会和你掏心窝子、交朋友。新闻工作者只有弯下身子,才能接到“地气”。要把基层当课堂,把群众当老师,把笔端对准群众、把栏目留给群众,采写反映群众心声、记录群众创造的稿件。做到人到基层、心到基层、感情到基层,写出的报道也才会有生气有灵气。 (D)(4)

拒绝平庸 感知生命

秋天的一个傍晚,在回家的公交上,凝视着熙熙攘攘从街头涌过的人群和车流,看着白天所有褪尽的激情随着黑暗回归大地,突然感到了岁月的无痕。

采访中,我曾面对着一个个热爱人生而又洞察了人生真相的心灵,那些超越了相对个人价值的眼光和心境,其精神内涵中都义无返顾地拒绝平庸。其实,岁月感染的容颜,只是生命中一份难以割舍的依恋,在人生最佳的时刻,生活的目标需要给予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正如俄国作家柯罗连科在《火光》中写道,曾有许多火光,似乎近在咫尺,不止使我一人心驰神往,可是生活之河仍然在那阴森森的两岸之间流着,而火光也依旧非常遥远。因此,必须加劲划桨……(D)(4)

近些,再近些!

曾追随着农民工的脚步,记录他们领到拖欠工资的喜悦;也拍摄过春运大军中一张张迷茫又期待的眼神。因为手中的相机,使我更近距离地深入生活,从点滴中学会观察并理解他们。

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曾说:“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作为一名摄影记者,要无限近地深入现场,要时刻提醒自己:近些,再近些!要用手中相机忠实记录新闻事实,珍惜每一次拍摄的机遇,思考每一次快门的释放,捕捉每一个动人的画面,用辛勤的劳动扮靓我们报纸的版面,点亮读者的眼睛。

出发吧,为了我们神圣的职业,肩负相机迎着朝阳,在观察和思考中掀动快门,用我们的镜头追赶时光,坚定向前! (D)(4)

温室玫瑰不值得骄傲

9月3日上午,《咸阳日报·都市新刊》记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西兰办思源南路社区湖滨家园正式启动。这项活动的开展就是要使记者走进基层,向群众学习。

脱离群众的作品绝不会是好作品。现在一些作品文章被群众称为“镜中之花、水中之月”,没味、没用,听不明、看不懂,最大的要害就是没有回应群众的关切和诉求。

只有走进基层,才能把握观众的思想脉搏,养成回应观众关切的创作风格。只有深入基层,才能知道老百姓衣食住行生活百味,也才能找到我们创作的着力点。

温室里的玫瑰再鲜艳也不值得骄傲。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只有真正脚踩基层的土地,心里才能踏实。基层和群众,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D)(4)

最好的新闻出自基层

基层是新闻的富矿沃土,生活是新闻的源头活水。作为党报记者,“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选择了党报舆论记者这个职业,就是肩负起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反映民众呼声的职责和使命。虽然社会新闻记者每天都与普通群众打交道,在实际工作中,我体会到不管做什么样的新闻报道,只有深入基层,进农家、入田间、蹲炕头,与老百姓心贴心、面对面,感受老百姓的苦与乐,体会老百姓的愁容和笑脸,才能让报道更为生动。总之,党报舆论记者要与群众同行,与时代共进,树立“为发展‘鼓\’与‘呼\’、为稳定‘帮\’与‘扶\’、为和谐‘推\’与‘促\’”,才能永远当好党报的舆论“守门员”。(D)(4)

选择新闻 无怨无悔

十四年前,我幸运地走进了咸阳日报社,一年多后开始了昼不能伏、夜必须出的编采生活,于是便有了一种“只有上班时间,没有下班时间”的无奈。

日夜连轴转的生活使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但作为新闻人,当看到自己精心编排的报纸在陌生人手中被传递时,当听到自己用心编采的稿件在读者中广为传播时,当那些从我手中流出的文字最终定格在新闻纸上而成为时代的记录乃至未来的珍贵史料时,从心底泛出的是一抹甜蜜的微笑。

平凡的我,收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陕西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等荣誉,收获了许多纸质也许已经泛黄、文字有些模糊,却仍默默证明着我曾经存在的报纸,拥有这些沉甸甸的财富,我何其幸运!(D)(4)

集体的智慧

在报纸采编这一链条中,可以说是铁道警察,各管一段,记者写稿,编辑编稿,写瞎写好,编瞎编好,就这样过来啦。其实不然,写时你得往栏目写,往版面写,明明容量小,你偏下笔千言,你难谁呢,难你自己;明明有时效,你却往凉放,菜再做还有味道吗?编者不筛不拣,给点材料就做成衣服穿出来啦,你是为人做嫁衣的,得费点工夫吧。

就说记者,先有生活中的事,才有你采访和整理的材料,或人家把半成品都弄对咧,就等你下手拿啦。署名还不是你?更有那从虚处起土,一件事不知多少双手来梳理,当富矿宝贝一般,不知出了多少报道?署名就那几位,前台后台帮忙梳洗打扮,帮着出场亮相的又有几多?你获奖或火或活,你能想起几个人?老见影星获奖感言谢这个谢那个,以为是客套。无冕之王,你背后也是一大堆在你稿件见报前的粉丝,你还不值得骄傲?话说回来,你也别让粉丝失望呀。(D)(4)

对得起记者这份良心

十多年记者生涯,我用一颗普通市民的真心、诚心、爱心,跑遍了全市13个县区市百余个乡镇的沟沟坎坎,田间果园,农家小院,工矿企业,我手拿采访本,身背照相机,用笔和镜头记录着咸阳发展的每一个亮点,为广大群众的喜怒哀乐挥洒着汗水和热情。

作为《咸阳日报》记者中的普通一员,我更多地把笔触和镜头聚焦基层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工作上依靠群众,深切感受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百态。

“记者是社会的一份良心。”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要常怀一颗炽热的心,尽心尽责,痴心新闻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奉献于自己热爱的这片土地,为养育自己的这方沃土奉献心力。 (D)(4)

怀揣良知 从容前行

黄叶飘飞的季节,又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回忆起那些岁月打磨的日子,感触良多……

曾经为了第一时间赶赴新闻现场而忙得焦头烂额,曾经为了拍摄一张另类视角的照片而爬高走低,曾经为了采写一篇深度报道而字斟句酌。这其中的辛苦和委屈,犹如水中之鱼冷暖自知,而这一切,又都会伴随着稿件的刊发变成内心的满足。

手无寸铁兵百万,力举千钧纸一张。作为一名报人,我会时刻把正义和公理的天平放在心头,怀揣一颗感恩与道德之心,从容前行,用笔头和慧眼去观察、去思考、去感悟,做好勘测民情意愿的晴雨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无冕之王”这一重若千钧的称谓,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担负起肩上这一匡扶正义、惩恶扬善的重任。(D)(4)

在付出中收获快乐

在许多人眼里,记者是一份神圣的职业,所以外出采访,常常会听到“无冤之王”之类恭维的词语,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很认真地说:和大家所干的工作一样,记者也仅仅只是一份职业,要热爱、要奔波、要付出,然后才能够收获快乐。

能够扑下身子走到群众中去,吃得起苦,耐得住劳,才能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记者,才能对得住百姓心中的“神圣”二字。因为深入新闻采访一线,我们收获的绝非是简单易行的“换位体验”,而是用我们的耳真实倾听群众的呼声,用我们的心诚恳感知群众的想法,用我们的笔尖如实反映新闻事件的全貌,以及事实背后的理性思考。如此,新闻才会有它的公信力、亲和力、吸引力及感染力。

新闻这条路上,我付出并快乐收获了十年,今后,还将一如既往。因为我相信,心有多高,路就有多远。(D)(4)

让我在这儿撒点野!

一直渴望着有一份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工作来满足我这颗不屑平庸的心,转瞬间做纸媒已近4年时间了,也正是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壤里,我才逐渐成长起来。很庆幸我拥有一个“有爱”的团队,让我能尽情挥洒着自己那些“不着边际”的想法,当然也出现过争执,比如为了一个小细节大家在一起争论不休……有前辈说,一个经典版面的产生绝非一己之力所能及,必须来源于整个团队的思维碰撞。说的很对,虽然很辛苦却很充实。记者节来临,新的一年也即将开始,愿我们可爱的团队成员们继续昂扬前进,开创崭新的一片天地!再说了,都2012了,不干出点什么对得起读者么? (D)(4)

采写有群众情义的作品

只有走进基层,才能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将基层群众的生活真实再现。只有深入基层,才能了解到老百姓衣食住行生活百味,也才能找到我们采访写作的灵感。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才会有更新更好的创作突破。

现在一些作品文章被群众称为“镜中花、水中月”,读起来空洞、听起来没用,看起来乏味,关键就是没有回应群众的诉求,没有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出发。要想用作品打动人,就必须真正改进文风,走进群众实际生活,了解群众心灵世界,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倾听群众意见、表达群众意愿。唯有如此,才能创作出对群众有情有义的作品。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应该是一个媒体工作者的自觉行动和职业追求。(D)(4)

“接地气”才会有灵气

当我走近社区工作人员的生活,当我与环卫工人一起早起工作,当我与抢修战线上的工人一起忙碌奔波时,才切身感受到,这样的“亲密接触”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也只有和他们拥有了心灵的共鸣,才能更好地做人民的记者,实践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群众才是我们真正的导师。

我们在实际采访工作中,往往会遇到缺乏新闻线索,不知采访什么,去哪里采访的难题和抱怨。通过这次“走基层”的活动,我才发现,其实,这主要是缺乏与最基层群众、最基层单位的联系,而这恰恰是扩大我们新闻触角的最佳途径。

在我刚当记者时,就听老同志说,新闻是靠腿跑出来的,当时我还有点不理解。然而,经过近两年的采访实践,我理解了一线采访的重要性,也深深体会到,凡是优秀的新闻稿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生动、鲜活,来自于基层一线。所以,我们要养成深入基层的习惯,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D)(4)

新闻推荐

渭河发电有限公司英才学校九年级冷其姝下午放学回来顺

渭河发电有限公司英才学校九年级冷其姝“下午放学回来顺便给家里买袋盐,家里没盐了。”上学时,妈妈交代我。走出家门,见到一位同学,她问我:“你家买盐了吗?”我很惊奇:“你怎么知道我家里没盐了?”她笑道...

咸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咸阳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让我们的双脚沾满泥土!)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