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齐宇强
赵梦桃小组,这个1963年4月27日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以党的“八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赵梦桃名字命名的团体,斗转星移,辉煌依旧。
52年来,沧海桑田,随着纺织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先后经历了改制重组、政策性破产和搬迁入园的重大改革。在改革的阵痛中,赵梦桃小组始终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不断探索创新管理方法和劳动竞赛形式,为企业的改革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正因为12届赵梦桃小组始终传承“高标准、严要求、行动快、工作实、抢困难、送方便、不让一个姐妹掉队”的梦桃精神,被誉为全国纺织行业的一面旗帜,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等30多项全国、省市级荣誉称号。三代组员翟福兰、韩玉梅、周惠芝、刘小萍、王晓荣等10余位同志获得全国、省、部级劳动模范,有9人分别出席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0多人获省级技术标兵、操作技术能手称号。
让每个组员成为尖子
谈及弘扬梦桃精神,组员何菲深有感触。她说,2005年她进厂后,适应不了机器的噪音和倒班的劳累,一度心灰意冷想辞职。因为技术熟练,她有幸进了梦桃小组。从此,简直像到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生活有困难,有人帮;思想有疙瘩,有人解;让她最为难忘的是,在技术强手如云的小组里,她在操作中经常练车,自己急得晚上做梦都哭出了声。看到此,包括组长王晓荣在内的14个组员,利用班前班后,手把手教她,传授技术诀窍,她很快就成了技术的优级手,先后荣获厂里的挡车工技术能手、技术状元,还荣获咸阳市纺织行业青年突击手称号。
赵梦桃小组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技术上,人人是高手,个个是尖子。这得益于她们搭建的“岗位成才”平台,小组建立了每周利用三次业余时间进车间练技术、每次练技术保证两小时制度,实行值车工、落纱工定期轮岗练技术。如此,使组员的操作优一级率始终保持在100%,人人成为既能值车、又能落纱的多面手。小组现有3名组员为省级操作技术能手,有人还被聘为陕西省首席技师。
创新竖起高标准标杆
随着纺织新型技术的发展,赵梦桃小组也不断创新,推行了“三个换位”的管理模式,即组长与组员换位、值车工与落纱工换位、落纱工与摇车长换位,变被管理者为管理者,有效提升了组员的岗位适应力、执行力和协作力,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企业搬入纺织工业园后,小组管理的机台又全部更新为德国进口的青泽细纱机,组员的岗位全部为值车工。面对新设备新工艺的需求,小组通过“加大练兵、强化团队协作”的管理方式,在入园后以较短的时间使组员操作技术满足了新工艺需求,产品质量水平在同类班组中保持了遥遥领先。
赵梦桃小组还积极参加企业组织开展的各类操作技能大赛、联合攻关劳动竞赛、节能降耗等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并根据小组实际,自行组织开展技术创优赛等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的竞赛活动,有效调动了组员劳动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使小组综合计划指标月月领先,连年被企业树为标兵小组,平均每年超产棉纱约1万公斤,节约白花800公斤。
让品牌影响整个社会
作为企业乃至整个纺织战线的一面旗帜,赵梦桃小组时刻肩负和践行着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小组以“相互传帮带、真情作表率”的良好组风,在相互竞争,比学赶超,努力提高个人素质和技术、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不忘帮助其他姐妹和班组共同提高。从赵梦桃先后11次把好开的机台让给别人,自己上陈旧的“老虎车”,到第二任组长翟福兰先后18次和工友结为技术帮交对子,使5人成为技术标兵;从第十任组长周惠芝翻山越岭冒着严寒去组员老家做家访,到第十二任组长王晓荣废寝忘食手把手教新工练技术;从小组先后10余次发出倡议带领企业或行业其他女职工班组争创巾帼文明示范岗,到企业搬迁入园期间小组组员下班后多次往返咸阳兴平调试、支援开车试纺新产品。赵梦桃小组时时刻刻都在发挥着正能量和助推力的作用。
为了让梦桃精神广泛传播于社会,小组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和各种公益活动,组员们长期自觉坚持提前半小时上岗,班后半小时练兵,节假日志愿支援开、关车,生产人员紧张时主动扩台扩岗,自觉参加捐款捐物等各类社会救济活动。延伸至社会活动,小组加入了陕西省慈善协会和咸阳市总工会职工志愿者服务队,先后开展了赴刘家沟义务植树、除草、看望孤寡老人、去儿童福利院送书等活动。小组先后参加咸阳市绿色出行巡游、担当义务交通协管员、在渭城区爱心家园照顾智障儿童、酷暑为环卫工人送清凉等志愿服务活动8场次。今天的赵梦桃小组,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杜朋举通讯员苏成君)8月25日,省委老干部局在咸阳举办全省老干部局长处长轮训班,旨在进一步帮助参训人员厘清思路、开阔视野、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进一步提升老干部工作科学化水平...
咸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咸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