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信息融合应用项目
图/文 唐世斌
走近初春的咸阳,从环境、气象、路况信息的实时推送,到身边的资讯、购物、医疗和公交出行;从群众的办事、审批、咨询,到日常生活的点滴服务,在这个城市的任何地方,只要轻点鼠标,戳戳手机,就可感受到这触手可及,无所不在,方便快捷的信息应用服务,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信息化春潮,感受到信息融合带给这座城市的变化与发展。
北京密云、广东佛山、重庆合江、天津津南、湖南长沙、山东济南……是什么?让全国18个省、65个城市共5000多人次到咸阳市参观学习。
是什么?让咸阳一个西部欠发达城市,近两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发改委等十二个部委联合实施的国家信息惠民示范城市试点,位列全国第十名;2014年在全国智慧城市考评中名列第八,中西部城市仅咸阳一家跻身前十名;国家住建部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国家工信部政务信息化顶层设计第一批试点;国家工信部信息消费试点;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该市荣获国家测绘局地理信息产业工程银奖;陕西省唯一的智慧城市综合试点市;陕西省城市信息融合试点市,得到多个国家部委和方方面面的认可。国家卫计委信息惠民居民健康卡应用现场会也在咸阳市召开。该市多次在中组部、国家发改委、卫计委、工信部、住建部、测绘局等部委组织的全国性会议上交流介绍经验,多家中央级媒体轮番宣传报道该市做法。
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走进咸阳,切身去感受信息融合,找寻咸阳信息融合发展的路径和探索。
以问题为导向打造信息融合平台
近年来,咸阳市委、市政府把握“互联网+”和大数据发展机遇,倾斜财力,多元运作,充分利用信息化,将信息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各项事业,着力发挥后发优势。围绕“兴业、优政、惠民”目标,主动对接争取国家和省上多项信息化试点项目,问题导向,应用引领,探索推进机构融合、政策融合、技术融合和数据融合,创新建设运营模式,实施了基础资源共享、数据交换共享、视频监控共享、地理信息共享等工程,于2015年底建成运行了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和市数据中心,社会管理平台、地理信息平台等基础应用平台以及人口、法人、地理空间等基础数据库。举全市之力,推出并实施了“六个一”优政惠民应用项目,建成了群众办事“一站通”、便民服务“一号通”、无线城市“一网通”、社会治理“一格通”等应用项目。以数据开发和深度利用为主线,依托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了统一的大数据中心,制定了数据资源共享办法,通过交换加沉淀等方式,打通部门间信息共享壁垒,建立了基础数据的集中采集、多方利用的工作机制。
机构融合。从最掣肘的体制机制抓起。市委书记兼任网信组组长、市长兼任信息融合领导小组组长,专题召开全市信息融合启动大会和工作推进会,统一思想、落实任务,推进信息融合工作。撤销电子政务办、发改委信息中心、互联网管理办等机构,合并信息公开、信用建设职能,同时整合工信委信息化业务,成立市委网信办、政府信息办,一套人马多块牌子,变九龙治水为统一管理。
政策融合。把握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信息惠民城市试点、信息消费城市试点、地理信息时空云平台等国家多个试点发展机遇,积极对接国家各部委,按照不同部委的政策要求和技术标准,市委、市政府印发了项目、资金、数据等五个管理办法,统一项目建设、统一资金管理、统一数据开放、统一资源共享、统一业务协同,从规划、政策层面打破部门阻力,解决了数据睡觉的问题,让数据用起来、跑起来、活起来。
技术融合。加强大数据与物联网、云计算等相关技术的融合应用。建设云计算中心,作为智慧城市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平台,为大数据应用提供计算和存储支撑。基于电子政务网、互联网构建大数据传输网络,承载数据的采集、汇聚和交换。通过大数据处理技术,打造紧密关联、互为依托的大数据应用发展技术框架。
数据融合。依托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统一的大数据中心,创新信息采集和挖掘分析模式,建立基础数据的集中采集、多方利用工作机制,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业务协同。深化拓展大数据融合应用,促进政务数据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数据的汇聚整合,形成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共用和大数据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格局,带动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
目前,已经整合13个县(区)、175个镇(办)、31个部门和企事业单位127项业务数据,数据总容量达到241TB,实现了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初步具备了大数据监测、预警和风险分析能力。
以需求为引领建设信息融合项目
咸阳市依托大数据打造的数据管税平台、智慧医疗和公共服务“一卡通”平台、信息惠民平台、智慧城市和时空信息云平台、互联网+政务平台等已成为全国有影响的系统平台。
该市通过大数据的信息比对分析处理,数据管税应用2015年直接淘到漏征税金4.9亿元,占到地税收入总额的15.19%,全市财税收入逆势增长13.7%。智慧医疗应用,通过大数据分析,有效减少过度医疗、大处方和新农合套保现象。预计可减少大处方约30%,节约资金1.8亿元;减少过度医疗20%,节约资金1.5亿元;降低新农合套保约30%,节约资金0.6亿元。
数据交换共享项目构建统一的智慧城市数据中心,通过交换加沉淀促进共享,发挥大数据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应用;视频监控共享项目,整合治安、交警、应急、城管、水利、文物、人防、社区等领域视频监控资源,实施跨区域、跨部门视频监控采集信息共享工程,实现多部门共享共用;地理信息共享项目,为公安、城管、消防、城建、交通等部门提供精准的支持;智慧政务项目,建立了覆盖市、县(市区)、镇(街办)、村(社区)四级的无纸化协同办公系统、网络视频会议和培训系统;智慧城管项目,建立城区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监督有机衔接的城市管理网格化系统,提高城市日常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和效率;智慧应急项目,建设应急资源共享平台和协同指挥调度系统,提升城市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智慧医疗和公共服务“一卡通”项目,以市民电子健康信息为核心,依托信息惠民公共服务平台和惠民一卡通,让群众通过一张卡查询、领取惠民资金,同时促进实现“一卡多用”;网上办事“一站通”项目,逐步实现政府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的“一站通”办结,实现对审批过程“看得见、管得住”,做到审批过程的公开、公正、高效,变过去办事人跑为“网跑”;便民服务“一号通”项目,整合全市上百个公共服务和投诉热线,开通“12345”便民服务一号通,实行“一号对外、集中受理、分类处置、统一协调、各方联动、限时办理”工作机制;社会治理“一格通”项目,搭建全市统一的网格化管理系统平台,促进各部门业务在网格落地,实现管理服务的网格化、精细化、人本化;掌上咸阳“一点通”项目,将各类生活服务信息、公共服务信息、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打包在手机APP和微信平台上;无线城市“一网通”项目,建设覆盖了市、县主城区公园、商圈、医院、广场、车站等主要公共区域的免费wifi;智慧安监项目,建设安全生产统一监管平台,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三化”建设,建立“四级”安全监管网格,把监管责任落实到人,形成全覆盖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智慧养老项目,基于市民服务热线建立养老服务呼叫系统;大数据管税应用项目,广泛整合第三方涉税信息,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最大整合、涉税数据的互联互通、风险管理的全程监控。
该市在实践中打造的“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资源共享为抓手、以数据融合为支撑,低成本、高效率、重应用”的做法赢得了国家有关部委和各有关方面的充分肯定,被誉为中西部地区信息融合发展的“咸阳模式”。
虽然咸阳信息融合取得了初步成效,得到了各个方面的认可和关注,但在采访座谈过程中,咸阳市各级领导也清醒地认识到,对照省委、省政府建设信息融合示范城市的要求,咸阳信息融合之路仍然任重道远。他们表示将按照陕西省城市信息融合试点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融合规范,凝练融合标准,拓展融合应用,继续树立互联网思维,落实“以信息惠民生,不图名与利,只盼群众赞;用智慧伴咸阳,要聚云和网,但谋百姓便”的工作理念,实现宽带网络无所不在、信息服务触手可及、智慧应用互联共享、信息产业全面发展的目标,全面助推富强、人文、健康新咸阳建设。
新闻推荐
本报讯(施文)渭城区以“消除空白点、扩大覆盖面、提升凝聚力”为目标,突出党建引领、夯实基础、激发活力、服务发展四个重点,全面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该区严格按照省市...
咸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咸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