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75后作家群体中,范超是一个响当当的实力干将。很多人知道他,是因为他年纪轻轻就出版长篇小说《常谈》等专著20部,还是全国冰心散文奖、陕西柳青文学奖等30余项大奖的得主,但很多人也许不知道他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爱书人。范超自称“是一个为书而生、为书而活的书生”,繁忙的工作之外,他的业余时间几乎都被寻书、“做书”、抄书、买书、写书和淘书“偷跑了”。
阅读打开了乡间少年的眼界
范超说他的孩提时代是在礼泉老家度过的,他的父亲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大学生,外爷是乡贤。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就深埋下一颗读书的种子。他说,几天不看书就猴急起来,记得邻居家有一两本演义类的小说,翻得很烂了,又不好意思开口借,他就钻到人家屋里,一看多半天,让母亲一顿好找。
因为爱书,他迷上了优美的汉字。看到路上有纸片,也要捡起来看看;见人家用旧报纸糊墙,也要凑上去读半天。一次,父亲带着他和妹妹进城,他想要一本《小学生作文》,父亲不给买,生气的他掉头就跑,害得父亲抱着妹妹,一直在县城寻找。拗不过,父亲后来还是给买了。
读初中时的暑假,父亲带范超到咸阳想让他开开眼界。他却钻进父亲办公室不出来,如饥似渴地读报纸,遇到好文章就剪贴下来。范超说,这就是他的“做书”,几个剪贴本现在还在。良好的阅读习惯,打开了这个乡间少年的眼界和思路。
一家三口都是书迷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范超每到一个地方,书店是他必去的。在乡镇、县城、在北上广,甚至有机会出国,第一个想到的地方就是书店。他外出时,总爱揣上一两本书,归来时则带回一摞厚厚的书。
这五六年来,范超还痴迷似地喜欢上了淘旧书。文史典籍、古典诗词、乡邦文献等,都是他淘书的重点。作为贾平凹先生的文学弟子,去年以来他则侧重于贾平凹先生早期作品搜集,短短时间收藏颇著,研究成果颇丰。范超说,原来父母家门外,周日有一个集市,有一块是专门卖书的,就去找。好像书在呼唤,他一整天都在那里转悠。后来集市取缔,就去旧书店,后来一些店也取缔了。
“现在每天晚上晚饭运动后休息前,我们一家三口都会不约而同捧起书,我们分别是‘贾迷\’(贾平凹)、‘叶迷\’(叶嘉莹)和‘哈迷\’(哈利·波特)”,范超笑着这样总结。他的梦想就是以后的大房子里要全部放满书,自己坐拥书城,拥书自雄!“我感谢书。什么时候我都是一个读书人。永葆书生本色,为书情痴情狂,是我这辈子最正确的选择。”范超如是说。本报记者成东丽
新闻推荐
本报咸阳讯(吕聪记者陈奋翔)5月1日起,咸阳市区迎宾大道以东、文林路以北的“文渊路休闲绿地”将正式对市民开放。据介绍,该工程于去年9月动工,总投资为900万元。其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30至50米,占地45...
咸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咸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