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杨宁 李兵 记者 王天洋
一片平整的土地上,五栋新建的牛舍一字排开,周边的林地上,十几头牛儿正在悠闲的山上吃草……宁陕县龙王镇河坪村胜利组李德勤兴奋地介绍着自己的养牛场:“养牛场的主体已经建好,下步就是粉刷了。”
2001年,19岁的李德勤像许多青年人一样,背起了行囊外出打工。几经辗转,他来到了河北邯郸当起了一名司机,这一干就是14年。刚开始,工资只有不到2000元,由于他的勤奋努力,工资涨到了现在的7000元,一年下来有8万元的收入。
“打工的钱基本上都是自己花销了,在外面投个10万元、20万的都不是个啥事,我就想在家里干点事!再加上我们家林改时分了有1000亩山场,周围村民的林地也是空闲着,发展林下养牛,成本低还生态。”李德勤说。说干就干,2014年10月,他辞去了司机的工作,回乡当起了“牛倌”。
为了养好牛,李德勤先后奔赴咸阳礼泉、河南南阳查看了秦川牛和唐河牛(南阳黄牛),最后,他还是决定养殖宁陕本地的黄牛。“引进外面的品种,还要有个适应的过程,本地的抗病能力强,肉质好。”李德勤说。
2014年,李德勤投资10万元,在自家原有3头牛的基础上,又买回本地黄牛7头,养殖规模达到10头。“去年已经发展到19头,还有3头小牛仔即将出来,我的养殖规模将突破20头!”李德勤说。由于养殖规模大了,人手不足,还请了一个特困户的村民放牛,年工资15000元,并包吃住。
由于养牛需要圈舍,李德勤从一个村民手中买下了老房子,经过简单改造,成了牛圈,但随着养的牛规模越来越大,原来的圈舍已不能适应。李德勤决定建个养殖场,通过选址,最后决定在堰沟这个地方建场。“建这个场投资了12万元,还借我姑六七万元。建场过程中,县农业局给予了全程技术指导,镇上也在我办理手续时给予了协调帮助”李德勤说道。
“现在养殖场建起来了,养牛规模也有了,面临的困难是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的资金问题了。”但李德勤依然充满信心,他说,下一步,准备成立养牛合作社,让周围村民以林地、劳动力和牛的方式入股,在扩大养殖规模的同时,让大家共同增收。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郭军通讯员刘艳芹)水利部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项目办检查组近日对陕西省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检查组深入现场实地察看了咸阳市3处新、改建井工程,详细检查了施工技术...
咸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咸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