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志伟
秦都区作为咸阳市首善之区,近年来发展迅速。为了更好地给当地“三农”提供金融服务,2015年3月,深耕于此60多载的原秦都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成功改制为陕西咸阳秦都农商银行。
1 一张“富秦家乐卡”:解秦都农民贷款难
秦都区平陵镇大魏村是道家祖师王重阳的故乡。全村260多户村民种植着1500多亩苹果。由于去年苹果价格不行,村民收入受到很大影响,这可急坏了新上任的村主任高亚涛。
“我们这里不是苹果优生区,所以苹果的市场竞争力不行。”高亚涛坦言。经过多方考察,他决定带领村民发展大棚樱桃和吊干杏。为了让村民尽早看到效果,增强发展信心,去年10月,他率先建起了一个80米长、10米宽的标准樱桃棚,并购回68棵大樱桃树。今年,他的樱桃通过电商销往全国,最高时1公斤卖到了320元。
“建棚、买树要花十几万元,刚开始的时候把我愁坏了。后来幸亏秦都农商银行给我办了一张20万元额度的‘富秦家乐卡\’,才算把问题解决了。”高亚涛说。
“富秦家乐卡是我们为解决农民贷款难、手续繁、使用不方便等问题开发的新产品,具有‘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特点,像高亚涛这张卡,在2年时间里,只要不超过20万元,随时可以取钱、还款,避免了用一次钱,提交一次申请的麻烦,非常实用、灵活。”秦都农商银行行长王先锋告诉记者。
在创新金融产品,助力农村产业发展的同时,秦都农商银行针对农村住户分散,自助银行设备投入不足,农民取款难、结算难等问题,将金融服务E终端“村村通”,作为“强农、惠农、利农、便民”的重要工作来抓,打通了偏远村镇金融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据了解,2014年,陕西信合自主研发了新一代助农E终端,具备操作简单,功能丰富,易于扩展等特点。之后,秦都农商银行下辖的25个经营单位积极拓展“助农E终端金融服务点”,他们深入村组,走访农户,实地辅导,先后利用无线3G技术,携带无线柜员终端,深入辖内村组的助农服务点进行专题宣传,现场引导农户通过使用E终端办理业务。如今,秦都农商银行“助农服务E终端”已覆盖全辖区所有行政村并投入使用,让乡里群众足不出村就能办理小额取款、惠农补贴领取、社保缴费、养老金领取、话费代缴、转账结算等金融业务,极大地方便了城乡群众的日常生活。一位村民激动地说:“这个机子太好了,有了它,给娃打钱我就再也不用专门跑到市里去了!”
2 建区域“主力银行”:成为小微企业靠山
“没有秦都农商银行的扶持,就没有我们公司的今天!”5月26日,咸阳天洋农资生产资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姚军感慨地说。
天洋公司是一家以经营化肥为主的涉农企业,2003年初创之时,资金十分困难,当时的秦都信合及时给予了30万元的扶持贷款。之后,公司持续发展壮大,目前在全市有340多个网点,年销售化肥达14万吨,年销售额也从起初的1500多万元,增长至去年的1.4亿多元。
“在公司发展过程中,秦都农商银行一直对我们很关照,截至去年,已累计给我们放贷3000多万元。特别是去年,一次就给我们放贷600万元,而且是在正常利率基础上下浮了20%,这些钱对我们企业的成长非常重要!”姚军说,
事实上,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像天洋公司这样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秦都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为了给秦都区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提供金融支持,秦都农商银行积极与政府、中小企业局、行业协会、园区管委会等部门联系,开展银企对接活动,重点抓好对辖区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城镇化建设及纳税企业大户的信贷支持。同时,按照国家“新丝绸之路”的区域发展规划,加强与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医药、食品、纺织、电子信息等产业链条的信贷对接,为汽车消费、商户共同体、出租车经营权、住房与商业房按揭等产业和涉农小微企业等提供“量体裁衣”的特色信贷服务。
“制约小微企业融资的最大困难,主要原因是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不对称等自身缺陷,符合金融机构准入条件的不多。”王先锋行长说,针对这一现实,秦都农商行创新开发了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先后推出按揭类、质押类、个人类、企业类等4大类50种信贷产品,其中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推出的园区创业贷款、循环贷、互助贷、工薪贷、租金贷等多种新型贷款产品,深受企业客户和社会的好评。
据统计,截至5月末,秦都农商银行各项存款余额达79.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8.5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31.8亿多元,占贷款总额65.57%。
秦都农商银行已成为助推秦都区“三农”事业发展的“主力军”。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魏伟)7月11日,中国科协创新驱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咸阳分中心揭牌仪式在咸阳市新兴纺织工业园(科技产业园)隆重举行。有关专家,省、市领导和咸阳市各职能部门、各县市区分管领导、企业家...
咸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咸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