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计划 实习记者 高依
连日来,渭城区在辖区钟楼广场、凤凰广场、文林广场举办的一场场惠民演出,让群众饱食文化大餐,大呼过瘾!
今年以来,该区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新时代光荣使命,全力提高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水平,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多彩的文化让老百姓得到文化滋养,给美好生活添彩,营造出直抵内心的幸福感。
惠民乐民多彩文化点亮群众生活
每当夜幕降临,渭城辖区的各个小区、广场上,伴着悠扬的音乐声,一场场“大戏”精彩上演,吸引了男女老少前来观看。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不仅一扫曾经的麻将、扑克、电视机构成的单一娱乐,更让群众笑声不断。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更是关系民生的幸福指标。
渭城区进一步丰富文化惠民演出、书香渭城全民阅读等活动内容,深入开展文化进社区、进广场、进企业、进机关、进校园“五进”活动,全面实施“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书画、送文化器材”的“五送”文化惠民工程,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特别是该区举办的“奋进新时代·文化惠万家”渭城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喜迎十六运文化艺术活动周,以精彩的文艺演出、书画创作、文化产业展示、“非遗”项目展示吸足了群众眼球,其中“历代诗人咏渭城名篇诗词百人诵读展演”“丝绸之路文化时装秀”“大秦风华大型历史文化舞台秀”等展演活动,以其恢弘壮丽的秦汉历史画面和渭城悠久的文化元素,为十多万群众献上了为期9天的文化盛宴。今年该区已经举办多彩文体活动120多场。
匠心打造艺术创作成果丰硕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渭城区不断营造文艺创作氛围,支持和培养壮大专业创作队伍,深挖咸阳、渭城深厚文化底蕴,力求出成果出精品,文艺佳作不断涌现。仅在今年,就有大型历史文化舞台秀《大秦风华》成功公演。大型儿童舞台剧《恐龙王国》、传奇艺术舞台剧《战鼓情》等5部大剧即将公演,戏曲《亲情》《儿行千里》编排完成,音乐《车佳容胡琴演奏专辑》出品,大型美术作品《情系丝路》创作完成,同时还有一大批舞蹈、歌曲、小戏、都市情景剧相继创作上演。该区文体局在全区文化艺术工作者中大力开展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百姓的文艺活动中,组织的文艺小分队、放映队进社区活动全面巡演,弘扬了正能量,传播了真善美。
创新传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显活力
咸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渭城更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构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该区坚持创造性传承、创新性保护、创意性发展,积极构建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近年来,该区文体局通过对全区民间优秀文化遗存深入发掘整理,前后投入30余万元资金,支持辖区省、市非遗项目的申报和传承项目保护。目前,该区已建立区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22个,市级传习所3个,全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4项,其中17项已列入市级名录库,10项已成功列入省级保护名录。今年5月份,由渭城推荐的“木轮大车”“浅井木轮水车”“渭城民间剪纸”“渭城民间布贴画”及“五陵塬黑陶”5个非遗项目传承人,在参加第20届“世界非遗庆回归暨金莲花奖”文化交流活动中脱颖而出,在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项目传承技艺评选中,“木轮大车”和“浅井木轮水车”传承人付平、黄玉良荣获金莲花奖——最高奖,五陵塬黑陶项目传承人刘纪荣、刘昌利喜获金莲花奖——“金奖”殊荣。随后,市级项目“陈氏养生酒”在昆明官渡第八届全国非遗联展上再次获得一枚金奖,作品被组委会永久收藏。
文化发展,与经济同行;文化惠民,给幸福添彩。如今,行走在渭城大地,处处能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带给人们的精神愉悦,过上好日子的百姓正在享受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文化,携手加快共建“文化小康”。(B)(10)
新闻推荐
省出席全国第十二次妇代会代表来咸考察龚晓燕带队 马希良一同考察
本报讯(记者郑苗裔)10月27日上午,省妇联主席龚晓燕带领陕西省出席中国妇女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来到咸阳市,考察市妇女儿童活...
咸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咸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