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咸阳 今日兴平 今日三原 今日泾阳 今日武功 今日乾县 今日礼泉 今日永寿 今日彬县 今日长武 今日旬邑 今日淳化
地方网 > 陕西 > 咸阳市 > 今日乾县 > 正文

张恨水《西游小记》中的咸阳

来源:咸阳日报 2019-05-29 08:48   https://www.yybnet.net/

咸阳渭河古渡(B)(13)

醴泉(今礼泉)县城关(B)(13)

咸阳西门(B)(13)

陕甘大道(B)(13)

本报记者陈竹凤

编前语:

清朝中叶以降,随着国势衰退和社会矛盾的日益突出,大批学者开始关注西北史地的研究,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我国东北,有识之士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倡导开发西北,建设大后方,以为抗日救国之基地,于是纷纷来西北考察。1934年夏,著名作家张恨水从北京出发,经郑州、洛阳稍作逗留,进入陕西,开始了潼关至兰州的西北之旅。张恨水在西北的考察,历时近三个月。他将西北沿途所见所闻写为《西游小记》,介绍了沿途各地的风景名胜、民生民俗、历史地理,以期引起时人对开发西北的关注。咸阳是张恨水西北行的必经之路,今天就让我们从张恨水先生的《西游小记》,看一看上世纪30年代的咸阳,今昔对比,感受时代变迁,珍惜幸福生活。(B)(13)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字恨水,祖籍安徽潜山,生于江西广信。1913年开始创作小说。1919年初任《皖江报》总编辑,是年秋去北京,先后任天津《益世报》、芜湖《工商日报》驻北京记者,世界通讯社总编辑。1924年任《世界晚报》副刊“夜光”编辑。1927年任《世界晚报》总编辑。1930年发表代表作《啼笑因缘》。次年创办北华美术专门学校,并任校长。1937年在汉口北宣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会任理事,次年在重庆被聘为《新民报》主笔,兼副刊主编,发表了许多以抗日为题材的作品。1946年任北平《新民报》经理兼《北海》副刊主编。新中国成立后,先后被聘为文化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官员,主要工作是改编优秀的传统民间故事。张恨水一生创作了《金粉世家》《八十一梦》等一百多部小说,以描写现代社会人情世态为主,颇具社会意义。

1934年5月,张恨水一行从北京出发,先乘火车到郑州,再到洛阳,进潼关,登华山,过渭南,游临潼,至西安。半月后,沿正在修建的西兰公路,过咸阳,醴泉(今礼泉)、乾县、永寿、邠县(今彬州市)、长武,进入甘肃泾川,经平凉,翻六盘山,过隆德、静宁、定西,抵达兰州。原拟去新疆,因督办盛世才阴刻多疑,经朋友劝阻,乃折返西安。张恨水于当年8月7日,在牯岭望江楼为《西游小记》作的序中写道,“今岁五月,予作陕甘之游,意在调查西北民生疾苦”,说出了自己此行的初衷。

张恨水娴熟历史,识见通达,观察仔细,所写《西游小记》再现了上世纪30年代大西北的社会风貌、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同时对当时西北地区治安的混乱、百姓的贫困、民俗的淳朴等,作了生动记述。

“咸阳古渡四个字,是含着多么浓厚的苍凉诗意呵!”

在西安短暂停留后,张恨水一行“坐着上海新运到的道奇汽车,出了西安的西门。……出西关,便是大营,大营外,有飞机场,若是航空到西安去,在这里下机。”从《西游小记》里的这段记载看,他们到达的即当时位于咸阳的飞机场。“在公路之北,有一片黄土高坡,上面有几户颓墙破壁的人家,那就是最有名的未央宫故址,正和南门外的曲江池一样,是一无所有的。三十里到丰桥。……过这里,就是渭水东岸了,周的灵囿、秦的阿房宫、咸阳古城都在这前后,现在可没有什么,不过一片平原,种着麦粟而已。”

对著名的“咸阳古渡”,饱读诗书的张恨水先生有着非常美好的期待!他畅想着“我们念唐诗,渭城朝雨浥轻尘……西出阳关无故人,那典故也就由这里产生。唐朝送人东出都,到灞桥;送人西出都,到渭城。现在的咸阳县城,移在渭水西岸。从渭河东岸看,可以看到半环小城,顶着两个残破的小箭楼。在咸阳城外,渭河西岸,立有一幢木牌坊,上写着咸阳古渡四个字。这咸阳古渡四个字,是含着多么浓厚的苍凉诗意呵!”

然而,眼前的景象让张恨水大为失望。他眼前的咸阳古渡“是一片泥滩,湮没了西兰公路的路线,到泥滩上一看,那渭河由南而北微弯地流着,虽不曾发出什么巨浪,可是像黄河一样,流着很急的浪纹,向前奔去。水的颜色,也像黄河的水带着混浊的泥沙,黄中有黑,令人望着,生不到一点美感。河面却是不怎样的窄,约有半里,两岸没有山,也不见什么渔村蟹舍,东边是平原,西边是高原而已。河岸两边,都停有渡船四五只。这船和黄河的渡船,形式也差不多。是平扁的,舱面上盖着板子,骡车人担,一齐上船。……扶橹的汉子脱得赤条条的,不挂一根丝,口里吆喝着指挥的口令。在他指挥之下,有四五个船夫,拿着瘦小的树干当了篙撑。有时,撑篙的也就跳下船去,硬扶了船走。这样一道河面,往往是要一小时才能渡过,至快也要三十分钟,这渡船的蠢笨,可想而知。”

望着眼前荒凉的景色,与自己想象中富有美感的咸阳古渡有着霄壤之别,张恨水先生于是以调侃的口吻写道“我拟想着,古人造这种渡船,也许是用他们的舄(xì,鞋)来打样的,所以头尾都是方的。由汉唐到现在,大概这船都保持着它的原状,不曾改换,若说是古渡,也真可以称得起是古渡了。”当时咸阳城外的荒寒,也给张恨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咸阳城外,临水有三五十户人家,映带着两个小箭楼,和一条混浊的渭水,旷野上的太阳,斜斜照着,那种荒寒的景象,是深深地印在我脑筋里。因为咸阳古渡这四个字,老早唤起了我的注意呀。咸阳城内,还有不少的神话古迹,因赶着行路,没有进城去参观。”

咸阳汉唐陵墓群:“不亚于西方小说中的金银岛”

咸阳的汉唐陵墓被称为东方的金字塔群,张恨水看到的帝陵是“浑圆的土堆,高到四五丈,整幢房子那样大,三个一群、五个一排,散在广博无垠的地面上”,他以一个小说家的眼光看,认为它们“不亚于西方小说中的金银岛”。在《西游小记》中,他这样写道:“由这古墓上去推想,我们就可以知道流出海外,辗转南北古董商人手上的那些古物,都是在这土堆里出产的。游人到此,正不可以小视了这穷荒地面上的黄土堆,须知道这里,不亚于西方小说上的金银岛,有人在未开掘以前,把高原上的古墓据为己有了,他就是中国第一个大富翁了。”

在这片地表荒凉却历史厚重,埋藏着无价之宝的黄土地上,有一处华丽的建筑显得特别醒目,不能不引起张恨水的注意。张恨水先生以非常惊讶的语气写道:“在高原上,远远看到一幢绿瓦红墙的新建筑,那就是周陵。假如事先不知道,游人是要大大地吃一惊的。因为这样穷荒得连青草都不能高上一尺的所在,实在不配有这样华丽的建筑呀。”

在《西游小记》李,张恨水详细记载了当时周陵建筑、碑石及植被等的详情:“那大门是具体而微皇宫式的,三座园洞门。由侧门进去,里面是一座石牌坊,大大的一个院落。正中一座陵殿,并不怎样高大,殿中设着周文武的排位,殿外东西两边有厢殿。现在县立小学所占有了。转过了殿后,一个平顶的墓堆,紧紧地对了陵殿的后墙,在墓前设着一幢大碑,楷书‘周文王之陵’五个字。文王陵的后面约有二百步的远近是武王陵。武王陵的高大和文王陵的差不多,只是陵前一片空阔,相比文陵紧贴在陵殿之前,要好得多。陵前有条石板道,夹道立着二三十块小碑。碑上所记述的,都出自清朝人的手笔,而名士抚台毕沅的尤多。……周陵的布置也不过臭椿之类,尺来高的树干,在稀松的草丛里摇撼着。……周陵后面靠北一带,古墓很多,相去五六里的所在,那屋高的古墓相接连着,几乎在一二百冢,这也可以说是古墓群了。”

“乾州有个外号叫米粮川”

张恨水一行过了周陵,行至乾县小憩。乾县因为清朝立为直隶州,当时人还是把这里叫乾州。《西游小记》说“这个县城……很热闹,正中一条街,堆满了农家所用的东西,几乎只有两尺路可以走人。黄土墙上的柜台,配着灰色的木板门,矮矮的屋檐,街两旁的店户全是如此。往来街上的人都是穿了青蓝衣服的农人。据本地人说,乾州有个外号叫米粮川,因为这里农产很丰足。……西安乘长途汽车向西行的人,多半是在这里打中尖,这里有比较好些的饭馆,可以弄出鸡蛋和猪肉来,若再向西,须要五十里的监军镇才有吃的。”

张恨水一行在乾县吃罢午饭,出北门向西,路过乾陵、靖陵。渭北高原层层叠叠的台原地貌,让生长在江南水乡的张恨水很感新奇,他在《西游小记》中写道,“层层向上的农地,依着山梁子重叠着,此外看不到什么。……出了乾县的北门,只见左右前后的土山重重叠叠,是方块子农地堆起来的,那是别有趣味。”

八户人家的永寿城

出乾县继续向西北方向行驶,即到达永寿县监军镇。张恨水看到的监军镇是“一条由东而西的街,约莫有百十户店铺,所卖的东西,和乾县差不多。在街的西头斜坡上有一幢瓦房,门口直立着一方永寿县县政府的匾额。我向着同伴的人打听,才知道永寿县去这里二十里,在半年以前,那里曾经土匪攻扑过多次,对于行政上多有不便,所以把县署移设到监军镇来。”

在《西游小记》随后的记叙里,我们可以看到1934年咸阳的社会治安混乱、道路交通落后。“下着零零碎碎的雨点。据同行的人说,只要一下雨,公路上其滑如浆,就不能走。因为高原上都是黄土,黄土沾了雨水,就很粘的,所以同行人已决定了计划,就在永寿县住下。我虽觉得不妥,然而这里究竟是个县城,住在县城里,哪有怕土匪之理,所以心里头尽管是忐忑不安,可是我嘴里,决不问一句话。”

随后,张恨水先生为我们记录了永寿城外的景象、永寿汽车站及旅馆的情形。“黄土崖上,环抱着半圈子黄土筑的城墙。又在一个小山坡上,竖起一座小塔,却也有些风景。及至到了城根下,拥挤着两行黄土屋子,破墙倒壁,凄凉得不堪。数一数,约莫有十来户店铺……有一个敞门里面,开进去一辆邮车,一辆货车。一打听,停车的所在,便是永寿城外的汽车站,而且是旅馆,下车去看看,那敞门里面,倒有两间漆黑的厢房,全被人占去。这后面,是个长方院子,三方无墙,是把黄土坡削得陡直地立着,在那土坡中间,开了几个窑洞子。”

进入永寿县城后,张恨水感叹“生平所经过的城市,要算这是第一个荒凉之城了。”那当时的永寿县城是什么样子呢?《西游小记》中这样记载:“城外是那样荒凉,预料着城里是应该热闹些的,殊不知大谬不然,只看到那土筑的城墙,在几个高低不齐的土山上,或隐或显,城里上上下下的土丘,有的栽着麦,有的长着乱草,几堵秃墙,在荒丘乱草中间撑着而外,便是斜坡上,几个窟洞。仅仅北边山坡上,有几幢瓦房,后来一打听,据说共是八家,其中有三家,还不是民房,一所是城隍庙,一所是废弃了的县衙门,一所是破庙改的县立小学。而那五户人家,还有一连守城兵借住了,简直可以说是这永寿县城没有人家。”

当天晚上,张恨水一行歇息在当时的永寿县立小学的一个教室里。“这小学原基是老庙,课堂倒是新建筑的,在一个平坡上。只是上面有瓦,而南北无门,墙上有木格窗子,并无玻璃和纸,人可以在格子里钻进钻出。大风只向里面吹,吹得人打冷颤。课堂上有两张破桌子,板凳也无,我们进来,只好叠了土砖,坐在地上。”这就是当时永寿县最好的小学的硬件设施,国家积贫积弱,至此可见一斑。

他们在此歇息,不巧当晚却刮起大风,又下起了雨。“在这种凄风苦雨中,托人在城外买来十几个黑馍当饭,只有一碟韭菜炒豆芽作菜,全是冷食。”不仅如此,同行的马工程师告诉大家:“在去年,土匪据了这城很久,饿跑了,城外或不免有土匪,这里有一连守城兵,不必怕。只是上次也寄宿这城内民房里,晚上有两只狼来拱门。”张恨水在游记中用“凄凉恐怖”来形容这一夜的感受。

第二天一早,雨一直下着。张恨水见到了当时永寿县立小学的学生,“高等班的学生,年纪都在二十上下,总共也不过十几人,穿着棉布蓝袄裤,都破旧不堪,大布鞋袜,也不少泥污。天刚发亮,就见他们手捧了书本在院子里来回走着,高喊着‘齐宣王问曰’,或者是‘山不在高’等等句子。吃饭的时候,他们也是捧了一粗碗小米粥,坐在屋檐下喝。至多是另有人手里捏着一方锅盔,绝对不见菜。”

由于雨不大,决定登程。这时,张恨水对永寿县当时的路况进行了详细记录:“汽车路外,山崖又相当的深,我心里颇感到相当的危险。汽车开着每小时十个公里的速度,在云里钻了出来,过了一道小河,却把十几个峰头抛到后面去。这里是有名的出土匪的地方,叫永寿坡。因为不曾开辟公路的时候,大路在这里,要跨过几重直上直下的土岭,前后约莫有二十华里。这其间,并无一户人家,在岭上睁眼四望,都是些山头包围着,山上有些地方长着草,凹下深沟,很可以藏歹人的。”

彬州印象

张恨水一行离开永寿以后,汽车沿公路从山梁上逐渐下山,到山下时,看到“一弯河水,拥着一带树林,隐隐地拥出一座城池,便是邠县(1964年改名彬县)”,也就是今日的彬州市。

张恨水在《西游小记》中描述了当时城内外的情形,“邠县城外,却有河流一弯,远远的在浮滩里带着白色。据闻,这是泾河。河里岸的树林子,碧绿的,全是枣子树,这正是开枣花的时候,由林外经过,一阵浓厚的枣花香袭进鼻子里来。到了邠县城外,有一道石桥,跨在另一条小河上,河水并不浑浊,这在西路行来,很难得的事。”

出彬州西门,他们沿着泾岸走,看到泾水汹涌,“浑浊得发黄”,河岸上有枣林和梨园,此时正值枣花盛开,清香拂面。张恨水怀着愉悦的心情写道,“由咸阳到永寿坡下,四百多华里的路,没有一寸路是令人感到愉快的,到了这里,有水声可听,有绿树可看,总算耳目一新了。”

他们沿泾河而行,过花果山、水帘洞,到大佛寺。“这可是道地的一尊大佛……佛像虽是坐的,也高有八十五尺,所以佛的头,有一间屋子那么大,佛周身都镀了金,全身完好,眉目清楚,一个手指,差不多有一个人大,由下向上看,颇觉得伟大庄严。洞里面寂寞无人,有那整群的鸽子,飞来飞去。将鸽子来和佛像打比,只好算是人身上的苍蝇了。”在《西游小记》中,张恨水寥寥几笔将彬州大佛之大写得生动传神。

亭口到长武“不是山也不是平地”

他们过了大佛寺,到长武的亭口镇——当年陕甘大道上的一处重要驿站。“因为泾水到了这里,正好截断了大道过去,由西向东的人,势必在这里渡河,旅游行人容易有一个深刻的印象。而在军事上,尤其重要,由这里过河之后,猛然的又走上了高原。”亭口的特殊地理位置给张恨水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对西北高原的特殊地貌,张恨水这样描述:“这种高原,说平地不是平地,说山上不山上。因为它的地势,总是由平的地方,突然高上一二百尺,或者渐次升上,以至于五六百尺,及至把这些坡子走完了,一样的平坦向前,并不像山,有峰峦可分。假如这高原有中断的所在,那就现出很深的土谷,才是和下一层平地成平面的,其实所指的平地,又是另下一层平原的高原。土人对于这样的高原,叫做原上。原上有时开垦着田地,但是缺乏雨水,很不容易生长粮食。粮食不易生长,树木自然是一般的无有,所以高原上,总是荒凉的。”他们顺着陕甘大道,多半是在高原上走,而乾县到永寿,亭口到长武这两段,张恨水说他们可以确认看到的“不是山而也不是平地”。

另外,长武东的一座特大的土桥,给张恨水留下了“很是别致”的印象,为什么呢?因为作者生长在南方,见过石桥、木桥,船筏搭的浮桥,而“用土筑的桥,却是我们闻所未闻。”对这座土桥,张恨水写道“这里是高原中断,闪出一条二三十丈的低谷,在那里微微地流着些黄水。……土人于是在这高原中断的所在,筑了一条横坝,将两下连着。在横坝底下,打穿几个大窟窿,让水出去。西北的土,富有黏着性,上面筑结实了,下面就是掏了窟窿,它也不坍下去,于是这条横坝就变成桥了。由陕西到甘肃,这样的土桥,是非常之多,要以长武东这一座为最大。”

过了土桥不远,张恨水一行到达长武县城,在长武汽车站打尖后,继续向西,进入甘肃,继续西北之行。

西北考察结束后,张恨水以“西北民生疾苦”作为素材,创作了《燕归来》《小西天》两部长篇小说,反映西北大社会,而将西北沿途所见所闻,写为《西游小记》。(B)(13)

新闻推荐

乾县年产400万平方米钢质木质防火门生产线项目开工

本报讯(郝文刚)5月16日上午,乾县涛涛工贸有限公司年产400万平方米钢质、木质防火门生产线项目开工仪式在县工业园区举行。涛...

乾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乾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张恨水《西游小记》中的咸阳)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