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富有爱心的资助者,一个是家庭困难的贫困生。8年前,两人结为帮扶对子,资助两年后,因地址丢失而失去联系。6年来,张老师一直没有放弃寻找陕北那个“丢失”了的受助者;而贫困生杨露,也一直没有忘记那个资助过自己的好心人。
昨日,在本报记者的帮助下,当身处三原县的资助者张老师,与在宜川县的贫困生杨露通过电话再次取得联系后,两人都激动地流下了泪水。
受助大学生毕业后资助小学生
张老师今年36岁,是三原县某小学的数学教师。上世纪90年代,省妇联发起了全国首家专门资助贫困女大学生的社会公益事业“红凤工程”,当时还是一名大学生的张老师得到了资助,这对她触动很深。从那时起,她许下两个心愿:将来做一名教师;资助一名贫困生。
2002年,陕北的一位老师帮张女士联系到了宜川县壶口乡上小学的贫困生杨露。在了解到杨露的家庭困难后,张老师决定资助这个女孩,帮她完成学业。“我和我爱人都是教师,两人一个月工资只有几百元,经济并不宽裕。”张老师说,从2003年开始,她每年资助杨露200元。
资助者常常内疚自己太粗心
2005年,因工作调动,在搬家时,张老师不慎将杨露的地址、联系电话丢失。从此,她无法向杨露汇钱,而杨露也曾给张老师原单位打过电话,但未联系上。
时间又过去了6年,张老师在内疚的同时,依然在打听着杨露的地址。“我不图名利,不想让别人知道这事。所以就没有通过教育系统查找,但由于地址和学校名称不具体,至今我也没有找到这孩子。”张老师说,6年来,她都在为自己的粗心而感到内疚,“我就担心这孩子家里困难,万一失学怎么办!如果是这样,我不能原谅自己。”思前想后,张女士想到了与《华商报》联系,希望帮她找到“丢失”多年的受助贫困生杨露。“我都想好了,现在我的条件好一些了,如果杨露不上学了,我将继续资助她的弟弟。”
昨日,在宜川教育局的帮助下,“丢失”6年的杨露终于有了下落。她不仅没有失学,而且已考入宜川中学,现正在读高一。
我一定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失去联系6年后,昨日上午,张老师终于和杨露取得了联系。当两人通过手机通话时,都忍不住抽泣起来。
张老师:杨露,我终于找到你了!
杨露:阿姨,这些年我一直都在想您!
张老师:对不起,我这几年连续搬了几次家,把你的地址给丢了。我一直打听不到你的下落,现在终于找到你了,我太高兴了!你学习怎么样?
杨露:我学习还可以。
张老师:你现在一年学费多少?
杨露:一年学费1100余元。
张老师:这样吧,你的学费我全部承担了,另外我再给你2000元,把我这几年拖欠你的给你补上。
杨露:阿姨,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就是特别想您,特别想见您!寄不寄钱都没关系,真的,您已经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我,我只是想当面谢谢您!
张老师:找到你就好了,你不要再哭了,我也很想见见你。这样吧,今年暑假我来看你。
杨露:我一定好好学习,您放心吧!
挂断电话,已经18岁的杨露笑了。她说,虽然6年来她父母相继得病,家里的日子比以前更困难了,但她心里一直挂念着张老师。她说:“我不是想要阿姨继续资助我,我只是希望她能够平安!将来等我自立了,我一定将张阿姨的这份爱心继续传递下去!”本报记者 张波 梁军本报延安记者站热线:0911-2214433
新闻推荐
本报咸阳讯(记者王培民)凭印象推荐、打招呼拉票、提名责任不实等是干部推荐任用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咸阳市委采取“三推荐两票决”的办法,面向全市公开竞争推荐县市区长提名人选。昨日上...
三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三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