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共三原县委宣传部等四家单位联合编辑,由三原县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吴树民担任主编的《龙桥新韵——三原当代文学作品选》,以小说、散文、诗歌、随笔以及纪实、文艺评论等形式,集中表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30年来,三原县在城乡经济建设、市貌村容、社会文化、人的精神面貌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产生的巨大变化,展示了三原县在文学创作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重要发展。尽管这部上下两册、一千多页、字数近九十万字的作品选集,规模已经很大,作品已经够多,形式内容已经足够丰富,但是相比于这个时期三原作者在全国各类出版单位所出版的40多部文学类书籍,相比于他们在海内外媒体所发表的5000多篇(首)文学类作品,它所能容纳的三原85位作者、280余篇作品,究竟是很小的一部分。即使如此,在阅读本书的大部分作品后,还是给我以文学的各个门类佳作众多,硕果累累,人才辈出,前景广阔的印象。
在短篇小说方面,吴树民的《古镇七怪》以老道成熟的笔墨,发现和塑造了家乡古镇的几个颇具历史和现实深度的民间人物形象,不仅表现了生活和世俗偏见所加给他们的种种不良符号,更表现了他们在民族、国家或社会失序的非常时期,所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硬骨头精神和人性的良知、崇尚的人格境界。坚实宽广的历史和人文视野,严谨细密、匠心独具的谋篇结构,如诗如画、老辣精彩的语言叙述,表现出作者丰富的社会人生阅历和足以与名家大作相提并论的文字修养。苟彦斌的《七级台阶》将一个市委书记的一生凝聚在一个风雨之夜的舍己救人行为之中,结构自然,人物性格丰富质朴,突现了一个劳动者本色不改的官员的感人形象。傅宏建发表在二十多年前的《告别青石巷》,在一条巷子的月夜、雨雾等不同的时空背景上,写了从少年——青年到成人以后的一对男女情感心理的微妙变化,既表现了对故乡故地的无限眷恋,又表现了社会存在与人的年龄阅历之间的复杂关系,至今看来仍然不失其优美动人之处。李新刚的《一个民工的工作笔记》和窦俊彦的《爱的真谛》《饭钱》都属于小小说之类,它们共同的优点在于对于人的现实境遇和重大社会问题的关注,对于处境窘迫,但却坚守着做人的良知和道德底线的人格的肯定。郝粉霞的《挖藕的男人》所写的一对贫苦夫妻相濡以沫的恩爱,固然能令人怦然心动,但最可贵的是她小说对初冬莲塘周围景色氛围如油画般的描写和对男人心理意识或空旷、孤独或温馨、浪漫的生动表现。这些都说明她的艺术感觉和文学天赋是可以多么出色。遗憾的是,包括作者自己似乎没有发现这些。林仑的《细妹子》和任光华的《新娘》分别写出了一个刚刚走出青涩,走向成熟、青春已经萌动的自尊、自爱的农村姑娘形象,和一个成熟、干练、泼辣、智慧的新娘形象,她们身上远离都市污染,质朴、自然、清新的乡村生活气息,让人想起蒲松龄笔下那些可爱美丽的鬼狐女子形象,让人耳目一新。
三原和与它邻近的蒲城、富平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曾经出现了于右任、井勿幕、杨虎城、胡景翼、习仲勋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前辈,他们的足迹踏遍了渭北的每一块土地,与三原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在本书的纪实类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与于右任、习仲勋、杨虎城等有关的文字,或追述他们在三原的革命活动,或回忆他们对三原土地和人民的感情,或表现他们的革命业绩和事业成就,其文字皆可珍贵。周衡儒的《震撼中华民族的诗句》以于右任逝世前夕所写的遗歌《望大陆》为主题,抒写了于右任矢志于民族民主革命、爱国爱家乡的一生,立意深远,笔墨庄重,情感真挚。潘志新的《愿公魂归故园来》以亲身的经历,回忆了习仲勋同志冲破阻力,支持、帮助、促成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举办于右任书法真迹展的许多历史细节,表现了习老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对家乡的热爱、关怀,十分感人。
无论如何,本书的编选出版,对三原和三原作者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也是三原文化文学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本报有删节)(B)(11)
新闻推荐
三原县1、同某,三原县城区计生办干事。在三原县优化办督查组明查暗访时发现,同某在上班时间上网玩游戏,违反了工作纪律,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同某受到行政警告处分。2、郑某,三原县城区计生办干事。...
三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三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