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盛果业果品分拣线。 本报记者 李军朝 摄
开栏语
2003年,咸阳市根据新时代扶贫开发的总体要求,制定了《咸阳市旱腰带地区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作出对旱腰带地区进行扶贫开发的决定。2006年在新阶段扶贫开发规划时间过半的节点,本报曾组织专题报道组,开展“春节走进旱腰带”主题采访活动,对这一特殊区域的扶贫开发工作进行报道。近年来,通过实施“三告别”、产业扶贫等政策,这里的面貌发生怎样的变化?农民群众还有些什么诉求?带着这些问题,本报按照十八大精神和中央八项规定要求,用实际行动落实《市委常委会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十项规定》,组成“小康路上——乡村行”主题报道组,再次深入旱腰带地区的田间地头、农家小院,了解农家生活的新变化,倾听普通百姓的新诉求,体验时代进步的新脉搏,彰显改进文风的新追求,并从即日起,开办《小康路上——乡村行》专栏,陆续刊登专题报道组的采访稿件,敬请广大读者垂注。
本报记者 吕聪 孟利明
“我都不敢相信,一天发了一百一十辆半挂的苹果。挣多钱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让我的思想和观念有了彻底的改变。”三原县马额诚信果业货运部经理王增荣回想起去年忙碌的景象深有感触地说。
漂亮美观的自建民房,中西兼顾的装修风格,一个土生土长的果农靠双手和大脑打造一个致富的传奇。坐在高档的客厅里,王增荣有点激动。从苹果栽种,到学车跑货运,再到成立货运部,王增荣的视野和思路在开阔,为同村村民找到苹果销路的同时,他也找到自己的致富门路。“政策这么好,路子这么宽,只要你敢想敢做,一定会有所收获。”王增荣总结道。
马额人的思想同样在村民贾韩虎的骨子里得到印证。
“我家15亩果园,去年收入25万元,是全村最高的。 (下转A2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孟利明吕聪“过去大家说我们这是狼不吃娃的地方,没水没电没收成;现在城里人对这稀罕得很,有水有景有树,有草有花有路,你说,这不是奇迹是啥?!”1月9日,渭北旱腰带寒风凛冽,站在崖畔上的三原县鲁桥镇...
三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三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