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地表裂开口,小麦等水灌溉。
本报讯(记者 吕聪 实习记者 王婕)人要喝水,农田也一样,庄稼要有好收成,与应时浇灌密不可分。而半年来,三原县高渠发展服务中心、城关镇及泾阳等5个行政村的农田没法灌溉,致使田间地头的小麦黄的黄、枯的枯,尽显垂死病态。面对可能出现的绝收、少收窘境,村民呼吁有关部门:“快设法给农田补水,我们不能劳而无获!”
泾惠渠斗渠被断 良田变成“戈壁滩”
4月15日,记者跟随泾惠渠管理局三原管理站北干分渠4斗斗长时和力,来到三原县高渠发展服务中心丁留村、和平村及城关镇等几村。时和力已经不是第一次来到辖区农田,当看到病殃殃的小麦和地表干裂的农田,他满是无奈和焦虑。记者在丁留村看到,高矮、胖瘦不一的小麦与正常灌溉的农田相比,甚是悬殊。因长时间没有正常浇灌,土地裂开大口,犹如蛛网遍地。捏捏袖珍的麦穗,枝头干瘪,干得扎手。“能借来水浇地的还勉强维持,这借不来水的庄稼就成了这样。”时和力解释。随后,记者在和平村、城关镇的南关村等地,也看到相同的现象。
据时和力讲,自2012年10月,灌溉渠被施工挖断,半年来,靠4斗灌溉的农田再也没能正常浇灌。此斗涉及5个行政村,除三原高渠的丁留、和平及城关镇的南关、南大街村外,另有部分泾阳兴华村农田,共1700余亩。有村民从别村借水浇地,有村民借不来水,只能看着渐渐干枯的小麦干着急没办法。
时和力带记者到城关镇南关村附近的某施工现场,三(原)永(乐)公路和铁路下方一处在建公路将斗渠一分为二,中断的灌溉渠只能隔空相望。
都是施工惹的祸 数千亩良田灌溉难
采访中,高渠发展服务中心丁留村一位村民恰巧路过。听说记者采访,这位村民直言:“修路是好事,可不能以牺牲农民的庄稼为代价。”
“如果渠再修不好,村民们就打算秋天不种玉米,劳民伤财,划不来。”和平村2组村民王民汉无奈地告诉记者,本村五六组地用4斗渠水灌溉,农田少说也要300余亩,至今半年没有正常灌溉,恐怕要面临绝收、少收的局面。不仅如此,本村其余农田用以灌溉的5斗渠、6斗渠也因其他工程被毁中断,全村两千余亩农田无法灌溉。虽然乡亲们可以向其他村村民借水浇地,但既要等人家先行灌溉,又要托关系借水,而且费用还增多,他们的苦衷一言难尽。
村民呼吁:抓紧修复或搭建临时渠道
时和力告诉记者,斗渠被挖断后,他已向主管的上级部门汇报,但至今没有音信,施工依然继续,缺水的农田仍在焦急等水。
结束采访时,村民希望通过本报,请求相关部门抓紧时间,哪怕搭建临时渠道,保证下游数千亩农田赶上灌溉时机的“末班车”,保障不要“颗粒无收”。(B)(14)
新闻推荐
三原县新兴中学《教育周刊》小记者秦蕊心我的妈妈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能文能武,能说会道的“武林第一美人”!“看法宝!”这一定是妈妈在她的“大本营”厨房里作战呢!走,一起去瞧瞧,妈妈又在“降服”哪位...
三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三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