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今年上一年级,期末考试后,试卷发下来了,有两道题的答案我实在看不出女儿错在哪里,权衡之下,我给她的数学老师打了电话沟通。
其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王老师排队买票,他前面有8人,后面有8人,共有多少人,女儿的答案是“17人”,卷面上却是错号。数学老师说因为全镇在一起阅卷,判这道题的老师看错了,他是以16人作为正确答案的,所以答对的孩子全是错号。判这道题的老师还说,全镇一个标准,没多大问题。
还有一道题是:数学本1元5角,自动铅笔是2元5角,问共有多少钱,我女儿答的是“40角”,结果还是错号。数学老师说,还是全镇一个标准,必须答4元,可是问题是问的多少钱,而不是多少元啊,难道“角”这个单位不属于钱吗?
数学老师两次给我解释全镇一个标准,这让我想到了又一个现象:有一次,我们六年级阅卷组碰到一个题,是给“飞来横祸”注音,因为全镇几个六年级老师教的都是二声,所以竟一致同意将二声作为标准答案,给学生打对号。
这些现象让我忍不住要问:如果答案是错误的,即使大家都肯定,难道它就能变成正确的吗?老师常常教学生要细心,不放过一个错误,那老师犯了错就可以用“一个标准”作为借口吗?只是纠正一个小小的选择题,重改一下学生的分数,难道很难吗?经常讲“身正为规”,如此这样,给孩子的是什么示范呢?是与非如此混淆,教给孩子的又是什么呢?
(作者单位:三原县独李镇王马小学)(E)②
新闻推荐
本报讯(赵琳敏)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从7月起,三原县各部门“三公”经费将正式纳入财政收支月报,上报项目包括因公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和运行经费、公务接待费、会议费四项。该县要求“三...
三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三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