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苗裔
近日,在徐木发展服务中心桃沟村,石块与金属物品碰撞的声音咣咣作响,一群穿着胶鞋的施工人员正站在水泥浆中,将刚刚倒下成堆的水泥浆努力铲向一边,一旁的碾压机也准备开始动工,欲将新筑的水泥路面压平、压实。
“村子这么穷,咱老汉在家门口走了大半辈子的泥巴路了,还从来没有想过能再走上水泥路呢,瞧见没?这路再过几天就要修好了,多亏了咱村里的驻村干部啊!”年近八旬的村民乔玉林,坐在自家门前的石墩子上乐呵呵地说。
一条普通的水泥路,承载了多少代人的希望!
为什么要修水泥路?这还得从徐木发展服务中心的“百千万”主题实践活动开始时说起。
驻村干部进入桃沟村后,进行广泛的深入了解,发现许多村民反映,由于村里的道路都是土路,给村民的日常出行和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什么时候能通上水泥路,成为大家最期望解决的一个问题。驻村干部立即将此事汇报至县里。不久后,桃沟村、苟家村、毕家沟村三个村总长度7公里的水泥路工程开工,总投资219万元,其中桃沟村水泥路长度1.3公里,投资39万元。
徐木发展服务中心党工委书记管小成说,修路只是“百千万”主题实践活动中的一部分。该中心投资修建肉牛养殖场、蔬菜示范园,并通过土地流转,招引客商,支持种植大户发展规模种植,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群众增收。同时,还为群众办理便民服务,协调争取健身器材、文体设施,帮扶贫困户、贫困大学生,受到干部群众的一致称赞。
徐木发展服务中心的“百千万”主题实践活动只是三原县开展“百千万”主题实践活动以来的一个缩影。
该县开展“驻百村、联千户、帮万民、转作风、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以来,全县166个机关单位及各镇(中心)7210名机关干部走出办公室,入驻208个农村,与83000农户结成“姻亲”,通过驻村走访,与农户零距离接触,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方便了基层群众,密切干群关系,转变干部作风,大大缩短机关干部和农户之间的距离,为广大农户打开一条方便快捷的“绿色办事通道”,走出了一条城乡联动、为民服务的新路子。(B)⑦
新闻推荐
本报讯(尚书敏赫滢李育蓉)近日,三原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网站经过近5个月的改版重建,以全新的面貌于11月中旬正式开通上线。该网站通过改进外观、完善功能、丰富内容,使网站更加可读、可用、便民...
三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三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