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涛 王军政)12月11日,海拔800米的咸阳旱腰带上,礼泉县肖山村2300多亩石榴精挑细选、装车拉运。村党支部书记曹建勋盘算:“一亩果子两万元,咱的腰包瓷实了!”
咸阳旱腰带自东向西横跨三原、泾阳、礼泉、乾县四县36个镇502个村,绵延100多公里,沟壑纵横、十年九旱,生活着81万群众,是连片特困地区。“种了一料子,打了一抱子,收了一帽子”曾是这里的一句民谚。
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部署,从2001年开始,咸阳市实施第一轮十年扶贫攻坚规划。本着“搬得起、住得稳、有产业、能致富”的思路,移民搬迁,扶持产业,增绿兴果。“戴帽子,缠带子,穿靴子,旱腰带变成钱串子”的新民谚悄然流传。
“戴帽子,是在原顶发展经济林;缠带子,在原面植树造绿;穿靴子,在原底搞设施栽培。”在占地5868亩的三原县东沟小流域治理区,项目经理金军形象地解释这句谚语。
一座座原本黄土裸露的东沟小流域,如今槐林过风,鸟雀飞动。三原县委农工部部长任永斌说:“十年里,我们栽植的12万亩优质时令水果、2万亩连片杂果经济林,给沟壑旱原盖上了厚实的绿被子。”
礼泉肖山村,散落在三道梁、四道沟的218户窑洞人家,曾过着“借了吃,打下还,跟着碌碡过个年”的日子。随着第一株石榴树入土扎根,十年间村里已有180多户搬进新村。村民丰战奎说:“产业定位巧,石榴卖得好。姑娘添嫁妆,家家盖新房。”
“戴帽子”“缠带子”的植树造绿,延伸着原顶沟坡生态效益,让群众脱贫致富,而原底的绿色农业也给农民“穿上”迈步小康的“靴子”。
时值寒冬,泾阳北部嵯峨山台原,温室大棚暖意融融,翠鲜欲滴,20万亩设施蔬菜长势正旺。“仅安吴镇蔬菜总产值就突破3.4亿元。路畅水通,农民有干头,日子有奔头。”安吴镇镇长王春林说。
咸阳市扶贫办主任周浩荣说:“全市先后投入十多亿资金实施旱腰带扶贫开发,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到2012年底,这里已有44.9万人口脱贫。”
改变旱腰带面貌的“接力棒”持续传递。随着第二个十年扶贫攻坚规划实施,今年11月,咸阳开始启动旱腰带地区区域特色城镇化移民搬迁,打算用10年时间,把2.2万户8.7万人搬进社区,让群众生活彻底改变。
“未来十年,咸阳旱腰带将再发展44万亩苹果、核桃、石榴、葡萄等,成为国内杂果基地。那个时候,旱腰带就是西咸国际化大都市的北部生态屏障和后花园。”周浩荣说。(B)⑧
新闻推荐
本报讯(马世雄记者宋超)1月6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根据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调整陕西省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的要求,对咸阳市最低工资标准进行调整,新的最低工资标准从2月1日起执行,适...
三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三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