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农与市场间架起“信息桥”。
本报讯(记者 沈广睿 贾一丁 实习生 王甜甜 孙晓彤)4月末,省内多家媒体报道了三原县莴笋、甘蓝等露地蔬菜滞销,价格急剧下降一事。许多爱心企业、单位纷纷伸出援手,前往蔬菜产地购买爱心菜为市民发放。目前,记者了解到,三原、泾阳两县露地蔬菜滞销问题得以缓解,批发价格也有所回升。面对忽高忽低的菜价,当地职能部门应该尽量遵循市场规律,制定长期的引导蔬菜种植、销售市场发展的机制,引导经济合作组织“顺市而为”,做到真正与市场需求对接,避免再次出现“菜贱伤农”的现象。
农民卖菜“难”
5月6日,记者再次来到三原县鲁桥镇蔬菜滞销“重灾区”,看到露地菜大部分已收获完成,几个蔬菜批发市场也是一片繁忙景象,省内外的客商陆续前来购买。“地里的菜已经卖完了,就是价格较往年低了太多,不算人工费一亩地就要赔300至500元”,菜农陈师傅无奈地说。该镇党委书记李科显告诉记者,自从媒体关注该镇蔬菜滞销一事后,前来购买蔬菜的客商一天比一天多。目前,每天平均销售露地菜2000吨左右,滞销难题已基本得到解决,蔬菜价格较前一段时间每公斤上涨了0.1至0.2元,菜农损失有所缓解。
蔬菜是老百姓必不可少的食材,可近几年,蔬菜市场经常出现大幅波动。以大蒜为例,时而“蒜你狠”,时而“蒜你贱”。菜贵了,市民受不了;菜贱了,农民受不了。谈到如何有效地避免菜贱伤农,三原县蔬菜果业局魏局长表示,该局今后将帮助老菜区群众改良蔬菜种植模式,引导菜农发展风险小、收入高的设施精品蔬菜种植。而泾阳县蔬菜产业服务中心吕主任则表示,在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的基础上,该县将向菜农建设日光温室,每亩地补贴一万元。另外,会增加冷库建设,因为冷库不仅可以延长蔬菜保存时间,也能够对蔬菜进行速冻,方便外地客商拉运。
市民买菜“贵”
出现蔬菜滞销的不止三原县鲁桥镇惜字村,汉中城固等地种植的甘蓝、莴笋也出现价格暴跌、大面积滞销,菜农损失惨重;为了减少损失,用旋耕机把滞销的蔬菜打碎到地里……菜农们辛苦种菜,好不容易到了收获的季节,蔬菜却迟迟无人问津,卖不出去。辛苦的付出不但得不到回报,还得赔钱,菜农伤心又着急。菜地里的蔬菜卖不出去,价格低得离谱,那么,咸阳市菜市场以及零售超市的价格怎样呢?
记者走访了城区部分菜市场和超市,704社区菜市场莴笋售价每公斤1元、甘蓝每公斤1.2元。在市中心一家超市,莴笋售价每500克0.89元、甘蓝每500克0.49元。市民购买这些蔬菜,价格并不便宜。
菜农安心种菜市民舒心选购
记者了解到,作为本市两个蔬菜种植大县,三原、泾阳春季分别种植露地蔬菜5.2万亩、8.55万亩,其中甘蓝、莴笋种植面积较去年有大幅增加,预计在十天内将全部完成销售。而今年出现“菜贱伤农”事件有各方面的原因,一是2013年度露地菜价格较高,多数菜农趋价跟风,导致种植面积过大;二是今年暖冬春寒的气候特点,导致陕西、四川、湖北、湖南等蔬菜种植区露地菜集中上市,外地客商减少。
在南郊新阳光蔬菜批发市场,一些蔬菜批发商告诉记者,现在进行蔬菜转运的都是小菜贩,但农产品收益不如其他产品,不仅要支付很多费用,又要组织人力进行琐碎的收菜工作。天天要往田间跑,一个一个谈价格。没有办法吸引大资本进入,并进行大规模、低成本的公司化运营,仅靠自然流动的中小资本,就很容易产生菜烂在地里也没人要的现象。有的则认为,蔬菜滞销频发,除暴露出菜农市场风险意识不足、存在“赌价”心理外,也提醒当地政府部门应加强公共服务,除注重基地建设外,还要加强农产品流通领域和畅通市场信息方面的服务实效。
面对忽高忽低的菜价,当地职能部门应该尽量遵循市场规律,制定长期的引导蔬菜种植、销售市场发展的机制,避免出现各方利益都受损的现象。传统农业中“单打独斗”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已与现代市场脱节,职能部门应扶助菜农“组团”作战,改变他们缺乏市场谈判能力和竞争力的现状,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使农产品规模入市,引导经济合作组织“顺市而为”,做到真正与市场需求对接,避免再次出现“菜贱伤农”的现象。(B)(15)
新闻推荐
本报讯(赵琳敏)今年以来,三原县始终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采取各种强有力措施,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截至4月底,三原县重点项目投资完成5.4亿元,占年度任务22.7亿元的24%,29个新建续建项目中,开工率...
三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三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