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新闻 兴平新闻 三原新闻 泾阳新闻 武功新闻 乾县新闻 礼泉新闻 永寿新闻 彬县新闻 长武新闻 旬邑新闻 淳化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咸阳市 > 三原新闻 > 正文

一位护陵人的坚守

来源:咸阳日报 2014-07-24 23:12   https://www.yybnet.net/

康小龙 王明宇 本报记者 赵鹏

初夏的一个夜晚,一位70多岁的农民行走在田间的小道上,一把手电筒,一根橡胶棒,成为老人多年不变的巡视习惯,老人名叫王玉新,是三原县永合村一名普通的农民文保员。提起永合村,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千百年来,这座村子里安放着唐高祖李渊的陵寝。71岁的王玉新老人和祖祖辈辈的护陵人一样,28年来,他恪尽职守,尽心尽力地保护着献陵上的一草一木。

王玉新是土生土长的永合村人。从小就对家门口的“土疙瘩”有种特殊的感情。那时,不论是放羊还是种地,王玉新的父亲每天都不忘在“土疙瘩”附近转几圈,还常对他说:“不要小看这些‘土疙瘩\’,它是祖先留下的宝贝,毁在谁手里,谁就愧对祖先。”“我们小时候,老人就给我们说过,从唐代开始,献陵一直有提灯巡陵的习俗。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都不能乱动,献陵是咱们老祖先留给我们后世子孙的文化遗产,到我们手里更应保护好,这不仅是为了公家,也是为后辈人积德造福。”王玉新说。

1986年,王玉新受村委会委托守护这座帝王陵墓,成了一名基层文保员。他所住的永合村中有“四门八虎”等文物石刻,这些田野中的文物都是他看护的范围。每天不分白天晚上,不论下雨下雪,老人都要在他管理的“辖区”巡查几遍。“上世纪八十年代,守护献陵也成为生产大队的一件大事,那时,如果谁翻地、修房挖地基时发现古砖等都要立即报告文保会,我们赶去就要把它立即填了,不能再挖。”王玉新给记者讲起这些保护文物的往事时,显得格外开心。“文物凝聚着老祖先的智慧,沉淀着百年的历史文明,这是非常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把这里的文物看管好,就是我的职责。”王玉新笑呵呵地说,一晚上不去看看,心里就不踏实。“只要那些石刻还在那站着,身上没有被碰、刮和乱刻胡写的痕迹,遗址也没有被人乱挖,咱回家睡觉就实在了。”如今,献陵陵园里的树木郁郁葱葱,王玉新似乎对每棵树都很熟悉,平日里的他喜欢用脚丈量陵园的每一寸土地,用心记录陵园里一草一木的情况。“就跟自家院子一样,哪儿有点问题都知道!”王玉新说。护陵人的工作并不复杂,单调的重复需要的是一种坚持。王玉新每天都要来来回回围着陵园巡视很多圈,虽然管理处并没有规定每天巡视的次数,但护陵人一般会根据经验,在旅游旺季的时候增加巡视。

现在王玉新的身体已不像从前那样好。想着不知道自己还能再看护这里多少年,他心中有些惆怅。“能干多少年就再干多少年吧,只要还在这里一天,就要坚守住自己的责任!”看着自己一手栽种的、如今长成的大树,王玉新感慨地说:“如果有一天,我守不动了,村里会找个妥帖的人管理它们,继承我的这份事业。”说完,王玉新大笑,笑声中包含了他对献陵的无限情义。 (B)⑩

相关链接——

献陵是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陵寝,位于三原县徐木发展中心永合村,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园的周围分布有67座皇亲重臣陪葬墓,宛如众星捧月,将献陵衬托得十分壮观。献陵石刻浑厚质朴,健壮豪放,造形刚毅沉稳,气宇轩昂。四门的石虎硕大威武,高近2米,眼神机敏,四肢强健有力,形象栩栩如生,是研究唐代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B)⑩

新闻推荐

三原县政法委 泾阳县政法委 关于《法制周刊》暗访报道有关问题的回复

《咸阳日报·法制周刊》:贵报7月25日在《政法队伍“最后一公里”离群众到底有多远》的报道中,反映我县鲁桥司法所工作人员语气生硬态度差、城关司法所办公室大门紧闭及城关派出所户籍室一名工作人...

三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三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一位护陵人的坚守)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