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宇 本报记者 赵鹏
“这些大葱过两天就能卖了,最近菜价不错,今年村上种植的这一茬葱少说也能卖个几万元,一年下来,咱们村的村民都能挣上钱。”看着即将上市的大葱,三原县新兴镇焦寅村村委会主任顾全林高兴地说。近年来,三原县新兴镇焦寅村党支部一班人调整思路,依靠种植业、劳务输出业带动农民致富增收,该村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的同时,深入推进惠民、乐民、富民工程,如今焦寅村人依靠自己的勤劳努力走出了一条特色的致富之路。
焦寅村地处渭北旱腰带地区,很多年前,每逢下雨,村子里到处是积水,给村民出行带来了较大的不便。2011年,村委会一班人上任后,力图把村容村貌的整治作为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推动新村建设的突破口。“要致富、先治村,只有身边的环境卫生好了,大家才有奔头!”村委会主任顾全林斩钉截铁地说。经过村两委会出面协调,多方征集资金,修缮了通村道路,解决了全村人的吃水问题,一年来,该村先后加宽村子街道,建成四纵四横移民新村,将一个落后的旧村庄改造成花园式新农村,一跃成为咸阳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作为党支部,只为群众解决难事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带领群众致富,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焦寅村党支部书记徐永孝说。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支部一班人经过反复研究,确立了“改善生产条件、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劳务输出”的发展思路。在村级经济十分薄弱的情况下,村委会班子敏锐的目光首先瞄准了劳务输出行业,积极与企业联系,了解用工动态,采取劳务能人引、带、帮的方式,使该村劳务输出数量不断增加,全村累计输出劳动力300余人,实现务工人员年人均纯收入3万元。
焦寅村历来就是一个种植大村,为了让群众尽快富裕起来,村委会因地制宜,积极促进种养结构调整,积极引进优质樱桃、核桃等作为主要种植品种,实现大棚户年增收3万元,为使种植户掌握致富本领,提高蔬菜种植水平,村党支部还在加强技能培训上下功夫,专门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对种植户进行蔬菜栽培、大棚维护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指导,按照“设施农业+特色产业”主体发展思路,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村级经济发展模式。
目前,该村正在着力打造以黄土地文化为核心,集生态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具有关中民俗特色的下沉式窑洞农家乐,成为未来焦寅村的特色名片。现在的焦寅村富了,看着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村党支部书记徐永孝乐在心头:“虽然累一点,但是我们焦寅村人过得很充实,只要大家都富裕起来了,我们支部一班人就觉得这个付出,值!”
环境好了,村民富了,一个更加和谐、文明、富裕的焦寅村正在阔步朝我们走来。而今,种植业、养殖业、劳务输出这三大产业为该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村级文化广场、现代化街道更扮靓了村子,“下一步,我们打算扩大产业规模,带动更多的村民共同参与经营,实现产业兴村、科技富村。”村党支部书记徐永孝如是说。(B)(12)
新闻推荐
本报讯(王琮徐英)7月22日,三原县30辆亮黄色的新能源公交车投入运营。为缓解交通压力,该县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对城区公交线路作出调整,新开通公交线路2条,并投资435万元新增新能源公交车30辆,实行一元一票...
三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三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