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县高渠中学经典诵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月30日上午早点时间,从三原县高渠中学校园广播里传来稚嫩而响亮的诵读声,师生们手捧饭盒或坐或立,认真倾听着《孟子》里的经典话语。
“传统文化中有着我们汲取不尽的精神食粮,讲诚信、讲孝道、讲向善,这些都是和当下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的。”该校经典诵读发起人吕耀赛校长告诉笔者,经典诵读在全校推广三年多以来,师生们从内心喜欢上了传统文化,言行举止受到了熏染,在潜移默化中践行着核心价值观的主题。
精编教材,天天诵读
让核心价值观展翼飞翔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6月9日上午,高渠中学升旗仪式上,300多名师生齐声朗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该校结合德育要求,将诵读纳入德育方案之中,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承载起育人的功能。每周一次,师生们朗声吟诵,声震云霄。
“传统文化有经典,也有糟粕,我们在选编时特别进行了深加工。”该校语文教研组组长李小红介绍,经典诵读的校本教材由学校教研处和语文教研组联合开发。在选编之初,学校提出指导思想,即以诚信、爱国、宽容、善良等主题为线索,精选传统文化中的句、段、篇,在选编的基础上,进行删改,甚至改写。历时两年,老师们精心挑选出了180篇经典诗文,经过会审、加工,编写出了《高渠中学传统经典诵读教材》十册。
笔者发现,该校学生口中的《三字经》别具一格,精炼短小,同时加入了新的时代元素。
“我们传承经典,但不迷信经典。时代在发展,我们有义务在传承的过程中创新、探索。”吕耀赛介绍,发起经典诵读的初衷是为了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用文化引领教育发展。这项工作一做就是四年,做起来,就停不下来。如今,诵读已成为师生精神的载体,成为校园思想品德教育新的阵地。
活动推进,制度规范
让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走入高渠中学校园,时时处处可以看到经典诗词的影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言必行,行必果”、“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墙壁、报栏、甚至草地上,都有可亲可颂的词句,读之让人倾心。
“其实,我们的诗词文化建设远不止于氛围上的创建。”该学校党支部书记郑明君介绍,学校围绕着经典诵读开展了各种比赛、展示、征文及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开设了诵读经典美文鉴赏课,并将诵读纳入学校常规课程管理和评价体系。让学生将“读、思、行”融为一体,将人格修养与语言表达能力合而为一,避免诵读的单一化和形式化,真正让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校园落地生根。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走进该校“经典美文诵读”课堂,伴随着激昂的音乐,语文教师带领着学生高声吟诵着岳飞的《满江红》。大屏幕上,岳飞抗金的画面徐徐展开,师生们盯着英雄岳飞,报国之情溢于言表。
李晓红告诉笔者,学校为了提高经典诵读课的地位,专门设置了诗词诵读学业考试及课程评价。学业评价有成绩和等级,“经典美文诵读”课程有八级评价标准,每一个等级都有相应的证书。但是诵读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让同学们在品读的过程中理解诗词内涵,感受诗词的精神与思想,从而受到熏陶和滋养。如今,高渠中学“经典美文诵读”课已成为常规课,成为学校一大特色。
融入生活,知行合一
让核心价值观根深叶茂
小强是高渠中学九(2)班的一名学生,即将毕业的他对母校依依不舍。他告诉笔者,三年前刚入校时,他还是一个大家公认的“危险分子”,在城里学校因多次打架斗殴被劝退,没办法才来城外的这里“完成学业”。“本来我没打算读下去,想着混一段时间就去打工或者做生意。可无意中诵读课吸引了我,李老师夸我普通话标准,朗诵有感情,还让我当全班的领诵。从那以后,我渐渐和大家说得来了,在诵读中也慢慢能和同学们体会到诗词的含义。在诵读时我做出了样子,在生活中也不敢胡来了……”
其实,像小强这样的学生在高渠中学还有许多。他们或有厌学违纪的不良习惯,或存在着自卑自弃的心理,或因家庭原因大手大脚铺张浪费,或受环境影响打架斗殴行为不端,但是高渠中学经典诗词诵读活动为他们打开了一扇光明与温暖之窗,在长期的熏染和滋润下,他们大多数人像小强一样成为了一名内心阳光、举止规范的中学生。许多家长有同感:孩子参加诵读活动后,言谈举止有了明显变化,放学回家后能及时完成作业,还帮家长做家务,性格温和多了。班主任反映,诵读让班级的凝聚力明显增强,学生们有了很强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在这里扎根、生长,并日益根深叶茂。(E)③
新闻推荐
高考结束,在当地最引起热议的莫过于“三原一高考考场时钟中途慢了半小时4人被停职”一事。在6月7日的高考语文考试中,三原县北城中学28考场的时钟在考试过程中慢了半小时,致使该考场多名考生未答完...
三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三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