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檐下的雕刻精美绝伦。
门前刻有麒麟的抱鼓石。
柱础石用料考究,经久弥坚。
古朴厚重的“石槽崔”大院。
古老的大门保持着原貌。
墙基石上的动物造型生动逼真。
本报记者 何建虎 摄影报道
在三原县城政府街中段的一条小巷子里,一座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400余年的古民宅院落,以其厚重古朴的建筑用料、细腻传神的砖木石刻而名闻天下,为研究关中明代民宅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例证。初秋时节,记者慕名来到“崔家民宅”,近距离感受它作为咸阳迄今发现最早的明代民宅建筑的魅力。
据悉,崔家民宅始建于明代1573至1620年。关于它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四川商人崔某途径三原,夜晚在县城客栈中发现一个闪闪发光的石槽,里面装满黄金,于是崔某将妻子送给自己的戒指放进石槽,说了声“是我的财就回我家中去吧”。三年后崔某回到家中,翻修院落时在石榴树下挖出了一个大石槽,里面装满了金子。后来崔某重回三原修建了这座豪华的民宅,所以当地人也称该民宅为“石槽崔”。
石槽崔民宅原为三院,东西两院已不复存在。现仅存坐南向北的中院,占地面积1235平方米,建筑面积817平方米,庭院深98米,按照五进式格局,在中轴线上分布有两座大门、三座厅堂,东西厢房对称,是一座典型的北方风格宅第。
该民宅为硬山式建筑,灰陶筒瓦屋面,灰陶素脊墙基,用料考究,屋架高大。全部墙基均用青石雕刻砌筑而成,椽、檩、柱的用料超出常规,流露出雄浑与厚重。其砖木石雕惟妙惟肖,内容多为“伏羲伏虎”、“玉树临风”、“喜鹊闹梅”、“五福临门”等典故图案,文化气息浓厚,为古老的民宅注入了生机。(C)⑥
新闻推荐
本报讯(吴文雄罗七一)近日,三原县高渠发展服务中心申家村村委会,正在进行一场别开生面、通俗易懂的党课讲座,该县党校副校长赵文龙正在为全县各镇(中心)党工委副书记、申家村全体党员70多人进行了“摒弃...
三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三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