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茂老人逢人就宣讲他的“治家规言”。
本报记者 吕聪 文/图
从古至今,家风的形成无关贫富,只关德行。三原县退休老人王兴茂认为,如果每个家庭都能传承良好家风,民风、社风、政风、国风等都会随之转变,成为和谐社会的春风。
一直以来,王兴茂不仅注重在自己的小家庭打造家风,又言传身教,用行为感染周围人,力推把良好家风传给社会大家庭。他把家风整理撰成“治家规言”,自费印刷向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校师生及普通群众等免费赠送,期望树立更加和谐、向上的社会风气。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90岁高龄的王兴茂告诉记者,他膝下有2个儿子3个女儿,如今,他们这个家庭已是四世同堂。不论是儿孙还是重孙,他十分重视成长教育。
“黄金非贵书为贵,万事皆空善不空。”王兴茂说,除了教育后辈树立“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理念,他还要求孩子们多读古诗典籍。生活里,王兴茂更重视自身的谈吐行为、言传身教。“父母是子女成长的第一老师,你有什么样的举止,子女就有什么样的举止。”
王兴茂的孙子王仕鹏说,记忆里,爷爷一直是个严厉的形象,小时候关心学业,长大了关心工作、生活。“经常说‘为人处事要正直,生活要节俭不要大吃大喝\’”。眼下,王仕鹏的家庭温馨而和睦,他说“这得益于爷爷的严厉家风”。
立下“不收红包”的“铁规”
王兴茂1981年退休回家。“人离休了,但是作为一名老党员,应该用晚年宝贵时光继续发挥余热”。王兴茂说,离休后该怎么度过晚年的问题成了他的心病。后来,他心想自己钻研了几十年的医术丢掉实在可惜,“何不创建一个义务医院?”
他把办医院的想法向县里有关领导汇报,得到大力支持。王兴茂拿出家里5000余元积蓄又筹资2万余元开办“三原县义务医院”。医院从开张之日起,他就制定“挂号不收费,看病不收钱,打针只收一角钱,用药费批零差维持医院开支”的办院理念。多年里,他组织医疗人员为下岗职工、贫困户、受灾群众免费治病和赠药等慈善义诊。此外,王兴茂又给全体医护人员立下“不收礼物,凡奉送者概不接见”的“铁规”,“如有违反,严惩不贷”。
正如王兴茂所讲,当前社会不讲医德的丑恶现象时有发生,他很气愤,之所以制定如此“铁规”也是想让更多人耳濡目染,得以传承“救死扶伤,友爱互帮”的中华传统美德。
好家风带动好的社会风气
在王兴茂80岁时,他把家训、家规归纳整理,结合各类社会问题,又借用古典、古文等,历时2个月,撰写了一份全文共512字的“治家规言”。他说,这是他一生对于家风的理解和注释,也是对于子孙后人的殷切希望和嘱托。
而后,他自费2万余元印制2万余份“治家规言”,利用县上召开“两会”之际向委员代表每人赠送;利用“教师节”给广大师生赠阅;利用闲暇,走街串户给政府单位、企事业单位、普通群众免费送阅。王兴茂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直接关系着全社会公序良俗的传播,关系着青少年的成长,更关系着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他希望,这份“治家规言”能帮助更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更多家庭和睦融洽,让社会更加有爱。令老人欣慰的是,在不少亲朋好友家中的显眼位置都贴着由其撰写的“治家规言”。
希望后代谨记“规言”
采访中,王兴茂告诉记者,在年过九旬之际他已拟好“后事安排”。在“后事安排”里,老人叮嘱家属“死后把自己可用器官捐给医学试验”,“葬在承包地路边(自留地),不占他人一寸土地”,“路边栽种银杏树,夏收季节村民可以树下乘凉,吃银杏还能降压强心,银杏叶可泡茶降血脂、降血糖等”,不祝寿,“死后不开追悼会,不收礼金”。其生年藏有一书柜的古老线装药书,包括清朝重要药书典籍的手抄本,“全部捐献给国家”。
王兴茂特别嘱咐亲属,在其离世之后把其20个月的工资抚恤金捐给慈善协会,凡群众有难就用于救济。“古人云,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王兴茂希望后代能懂得他的“良苦用心”,恪守谨记“规言”,发愤图强、自力更生,做个正直的好人!(B)(12)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孟利明)今年以来,三原文化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重大节日、纪念日、庆祝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加大免费开放力度,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使全县文化工作取得新成效。该...
三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三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