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康传义
“种粮不易,作为大户,种粮更不易。”谈到自己这些年流转土地种粮的经历,拓士军感慨地说。“土地能不能顺利地从农民手中流转出来?流转土地需要大笔的资金,钱从哪里来?遇到大的自然灾害怎么办?粮食种出来能不能卖上钱等等,都是种粮大户必须面对的问题。”
土地如何从农民手里流转出来,是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主必须首先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作为传统的农业社会,农民们有着很深的土地情结。即使种地不赚钱,他们也愿意将土地牢牢地放在自己手里,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安心。即使愿意流转了,农民们也会算自己的经济账,如果给出的土地流转价格不能让人心动,他们是不会把土地交出来的。这样的背景下,留给种粮大户的利润空间就非常小了。他们只能通过科学化的管理和精耕细作等等各种方式,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率,寻找利润点。
土地流转出来后,很多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主想通过金融机构贷款的方式,解决土地流转的费用。然而,如果没有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配套政策,这条路是行不通的。因为,目前集体土地还不能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进行抵押贷款。缺乏抵押物的情况下,想从银行贷款,难度可想而知。
自然灾害等风险也是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主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干旱、洪涝、病虫害等等各种问题,时刻威胁着粮食的生产。面对这种种自然灾害,人们往往无能为力。干旱就让今年陕北的种粮大户吃尽了苦头。拓士军说,他的玉米产量今年能达到600斤就不错了。在一些更干旱的地区,甚至出现了绝收。
粮食价格更是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主们关心的问题,这直接决定了他们是否有钱可赚。比如,今年这样不断下行的玉米行情,只能让种粮大户们望粮兴叹,毫无办法。用拓士军的话说,再低的市场价格也要想办法把粮食卖出去。不然,放在自己手里怎么办?放腐烂变质后就更没有人要了。更何况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主们也确实没有地方存放这么多的粮食。
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主们的诸多压力,三原县农业局农业股股长张德仓感受很深。张德仓说,随着大批农民,尤其是农村青少年的大量进城。谁来种地,地由谁来种,成为了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在很多农村地区,现在真正在种粮的人,年龄都已经很大了。我们的粮食安全,让这些老人来保证,是不现实的。因此,鼓励和扶持种粮大户的家庭农场的发展,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我们的很多配套措施却没有完全跟上,这样的现实条件下,谁还愿意冒这么大的风险来流转土地种粮?
新闻推荐
本报讯(徐英记者齐卉)今年以来,三原县全力推进总投资124.5亿元的14个市级重点项目。目前,陕西恒源食品生产线、张家窑文化生态园、血液透析浓缩物生产线、天齐生态示范园等重点项目均在加紧建设,累计...
三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三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