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窑门洞内景
通讯员 姜雅博
地窑是一种很古老的住宅形式,它从窑洞演变而来,但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追根溯源,它应该来源于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的穴居方式。在黄土高原,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利用黄土的直立特性,在沟畔、崖边利用地形地势挖掘窑洞用以栖身。地窑则是在平地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大坑,在坑的四周再挖掘窑洞,并在坑的东北角面向东,或在坑的东南角面向南挖掘斜向上的隧洞通向地面,并在隧洞口安装大门,形成完整、安全的院落。一个地窑,小的可以在四周挖掘四五孔窑洞,大的可以挖掘七八孔,甚至十几孔窑洞。用途也各有不同,有住人的,有养牲口的,还有用来储藏的。
据查证资料和笔者亲身所见,在陕西、山西、河南等黄土高原地区都有地窑分布,在耀州区的小丘镇、关庄镇以及邻近的咸阳市三原县、泾阳县也很常见。不过,随着近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年轻人大都搬出了地窑,他们更喜欢住在宽敞明亮、进出方便的砖砌平房或楼房里。目前,住在地窑里的大多是年龄较大的老年人,一方面他们习惯了在地窑里的生活方式,搬进平房或楼房不习惯;另一方面觉得住了几十年的老地窑冬暖夏凉,也住出了感情,一下子都搬走了,让地窑空着有些舍不得。因此,他们成了地窑里的“留守族”。由于地窑是在平地上挖出的窑洞,一些搬空了的地窑也就成了近年来农村土地治理的对象,大量的地窑被填平,重新复垦。因此,地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对地窑这种独特的人类居住文化,我们有必要赋予新的理念,利用它鲜明的地域特色、个性特点,像徽派建筑、江南水乡特色一样开展旅游等产业开发,让黄土高原这种古老的居住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让从黄土地走出去的人们心里时时泛起那忘不了的乡愁。
新闻推荐
□吴树民1965年10月中旬的一天,是我从老家三原县进入大学的第二年,要去人民大会堂北边的长安路路南办事。如果从中国人民大学坐汽车,过西直门,再去那里,车票得1角5分钱。那年月,这些钱绝不是一...
三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三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