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是我们黄土高原的产物,是我们祖先们生存繁衍的住所,祖先们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千百年来,无论社会怎么变革,都未能撼动其在陕北的主导地位,显示了窑洞强大的生命力。窑洞修筑,最早始于周代,为半地穴式。秦汉后发展为全穴式,就是现存的土窑。明朝中叶,开始用石块做窑面墙。清末民初,当地人仿土窑建模式起了石砌窑洞,后随着生活的富裕,人们开始用泥制砖建起了砖窑洞。现在有用彩色瓷砖贴窑面墙,也有分割厅室上下两层楼房式的新窑洞,条件更加舒适宜人。
窑洞也是府谷特有的民居形式,府谷窑洞是适应黄土高原的地质、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下产生的特色建筑。窑洞选择了黄土高原,黄土高原选择了人,人也选择了窑洞,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辨证法则,隐藏着不可言破的玄机。
窑洞的样式
窑洞是我们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于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一代又一代的家乡人在此创造了独特的窑洞技术。府谷的窑洞主要有三种,石砌的叫石窑,砖砌的叫砖窑,在土崖上挖出窑洞,安上门窗而成的叫土窑。其中,土窑是当地最具特色的一种民居。土窑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黄土断崖边,并列向里掘入,成为若干互不相通的单窑;另一种自平地掘入,先成大平底四方阱,然后从三壁各自向里挖成若干单窑,一壁留出通道;更有自阱处地面掘斜洞以通于阱中,成为过道。
土窑的平面呈长方形,顶为拱券形,洞口安装木质门窗,一般在门上方开一窗,与门的宽度一致,门旁开一大窗,与门的上窗齐平,最上部留有一个通气的小窗孔,俗称“一门三窗”。为了防止坍塌,有的窑洞在窑壁内竖木柱,架拱梁,贴卧几根长木做成“窑楦”,以撑托空顶。人们还用木料、石料在窑前筑成走廊,称为“穿厦”,这样的走廊既可以防止雨水冲刷窑面,又显得美观大方。
窑洞的特点
窑洞的最大优点就是有火炕,冬暖夏凉。它不像南方的住所那样易潮,也不像寒带的宅舍那样易冷。冬季滴水成冰,窑外北风呼啸,窑内灶膛里烧点柴禾就暖融融的。俗话说:“老婆娃娃热炕头”,“家暖一盘炕”,火炕三面靠墙,炕内部用砖或土坯砌成循环相通的炕道,一头通过墙内烟道直达房顶,另一头连接炕头的灶火。烧饭时,炉火的热量可以通过炕道传遍全炕,炉烟则通过烟洞达于户外。其实,在这中间就已经出现了一个问题,不靠墙的那一面就会弄污人的衣物,那么,该如何来处理呢?在窑洞内线炕周围一尺多高的墙面上,人们绘制了内容丰富,绚丽多彩的图案,称为“炕围画”。炕围画最初形成是为了防止炕围墙皮脱落或减少衣被的污损,后随着人们审美的需要,一些民间画工逐渐尝试在炕洞上彩绘,由刚开始的实用功能,慢慢发展成为了炕围画艺术。窑洞的第二个优点就是造价低。建筑材料遍地都有,只要花点力气,带点口粮即可,修建用不了几个钱。随着时代的发展,土窑、接口窑逐渐被石窑、砖窑所取代,但老辈人往往眷恋“祖业”,爱土窑洞暖和而久居。
窑洞的修筑
俗话说“修窑盖顶,一世最忙”。修建窑洞俗称“修造”或“修产业”,是人们一生中一项重大而严肃的活动。从宅基地的选择、破土动工到合龙口、安土神、暖窑等均有严格规矩。在老辈人的心目中,居宅可决定家境兴衰、人生祸福、甚至延及后代、万万不可粗心大意。同时府谷人修窑洞,习惯上修单不修双,即一排宜3、5、7孔,很少修2、4、6孔。
府谷乡间靠山宅基较多,宅基的选择以背风向阳、土质均匀、土脉平行、出入方便、安全、水源近、环境优美为着眼点,择善而从。从“风水”的角度考虑,有许多讲究:一是讲究向阳山湾,背山雄厚,山脉深长;忌山尖、山嘴、刀背山脊处建窑。二是讲究前视宽广,忌窑浅逼窄及面山过高、过近,忌冲墕口和冲沟临岔。窑前临河,“宁眠弓湾水,不居弓背水。”三是讲究远离庙宇、墓地,人们既敬神又畏鬼,对神灵不能有丝毫亵渎,对鬼则避而远之。四是讲究坐字。民间认为,修窑绝不可占子、午、卯、酉四字,即正北、正南、正东、正西四个方向,因此此四字太“硬”,只有庙宇、衙署才能在此修造。一般空窑洞的座字是八卦中的乾、艮、巺、坤四个字,陕北修窑多用乾山巺向、亥山巳向、壬山丙向、辛山乙向(以上座西北向东南)和癸山丁向、丑山未向、艮山坤向、寅山申向、甲山庚向(以上皆座东北向西南),对应反方向坐字极少用。方位选好后一般也不正坐,仍要偏左或偏右三分。
破土动工要依据择定的坐字看山“空不空”,山“空”则宜动土,山“不空”则不能动土。
“撺烟洞”和“裱窑掌”
修窑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府谷修造窑洞,要先请阴阳先生选好地基,看好日子,必须要不见太阳。修窑前先上三炷香放三个炮以示吉祥,接着人们将地基的虚土与老土剥掉,再根据地势斩出一个竖直的平面来,有了这个竖直的平面后就可以开窑口打窑了。开窑口要开的小一点,开一个一人来高,一米高宽的小窑口,等到从窑口中掘进去一两米以后,如果土质确实很合适,那么就可以从内部将窑洞往大扩,扩到四五米处下面得留土炕、灶台。最后扩展成一种四米来高、三米来宽、七八米深浅的上圆下方深土洞,这样主孔窑洞就算是初具规模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撺烟洞、裱窑掌、安门上窗与盘炕安锅灶了。
“撺烟洞”是个奇迹,人类自发明了居室后,室内取暖所产生的烟气的流散问题便是一件大事。而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在解决这个问题表现出极高的才智与技巧。在黄土窑洞中,人们从留灶台那边把烟经过土炕引到窑洞胳窝处,从胳窝上方的窑壁上垂直挖一个1米多长,0.3米深的土槽,等到土槽挖到上圆处时再向山顶面上钻一个细土洞,以作为升散烟气的通道。撺烟洞时用一个可以不断加木柄的锋利的小铁铲,在靠近窑洞上圆处已挖好的土槽那里开一个水平的0.3米深浅的洞窟后,调整角度将铁铲高举垂直向上的方向,再运转双臂使铁铲不停地上下运动,自然就会有土屑纷纷地被铲落。随着土屑的剥落与洞口的推进,这时需不断地将铁铲的木柄一节一节地加长,这样,当铁铲木柄的长度足以刺破山体时,这个窑洞的烟洞就成功了。
“裱窑掌”就是在窑壁内竖木柱,架拱梁,贴卧几根长木做成“窑楦”,以撑住窑顶,土质好的窑洞不用裱窑掌。土炕一般在窑洞的最深处,大小根据各自窑洞的尺寸而定。在长方形结构的土炕上,挖两三道走向基本一致的炕道,炕道从灶台开始到胳窝处结束,然后再用当地的沙石板盖上,先用麦燕泥抹好,待快干时,接着再用细黄泥抹几遍,等到最后刷成黑色就算大功告成了。
灶台主要是做饭所用,它包括锅窝、铁锅与进柴烧火的灶火口。在祖先留有的灶台上,紧挨炕的那一半正中据一个小土窝,这就是锅窝,与炕相通,主要是散发烟气所用,上面安一口供全家人煮饭用餐的大铁锅。锅窝的前面挖一小通道与灶火口相通,是走烟所用,灶火口一般有0.2米高的直径,有0.4米的深浅,上面安小锅,中部用炉条挡住是烧火所用,下面与地相通是掸炉灰,地下面挖一小坑,用于存炉灰,上面用石板盖好。这时要用燕麦泥把锅窝、通道、灶火口用泥巴套好,以防走气,抹好后,就可以烧火做饭了。接着是木匠把做好的门窗安上,也是用燕麦泥把整个窑洞抹一遍,再用黄泥把整个窑洞抹几遍到平光为止,等泥晒干后用白泥刷白就可以住人了。
在窑洞合龙这一天,人们都要热热闹闹庆贺一番,举行合龙口仪式,这时主人大摆酒宴,盛情款待乡邻,让大家吃好、喝好。饭后,主人会拿出大红被面、汗衫等礼品送给匠人小工,表示谢意。
窑洞冬暖夏凉,天空瓦蓝透亮,空气神清气爽。这片古老而神奇、深沉而雄健的黄土地,窑洞用她那宽广的胸怀、真挚的情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家乡人,我眷恋家乡的窑洞,更爱家乡的山水草木。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赵蕾)根据省委统一部署,近日,省委第九巡视组、第十巡视组、第六巡视组、第八巡视组、第五巡视组先后进驻陕西省韩城市、黄陵县、省工商局和武功县、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在召开动员会后,面向社...
武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