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广德杨滩乡以美好乡村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农村清洁工程,成功运作“垃圾源头分类可追溯机制”,全面开展“农村垃圾适度规模就近焚烧与集中外运填埋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并率先在该镇三合村塘辛自然村开展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处理”试点。
为做好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塘辛村成立以老党员、村民代表为主的环境整治理事会,将理事会成员分区域包片负责,划分成6个片区,每个理事会成员实行包片监督管理一个区,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同时,三合村在塘辛自然村设立2个垃圾投放点,为每个农户配备了2个垃圾桶,发放有对应编码的垃圾袋,要求农户每天上午6-8点将有害垃圾投放到指定点,农村保洁员每天上午9:30前清运完毕。为方便检查督促,三合村对每只垃圾袋进行二级编码,一级代码表示卫生责任区,二级代码表示户主代号。垃圾袋编码后,就像给垃圾袋贴上了“身份证”,做到了“见袋知人”。
塘辛村在推进垃圾减量化的过程中,还大胆创新,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树立文明新风尚。村民办红白喜事,理事会收取100元保证金,如果爆竹等垃圾清扫干净就退回保证金,如果没清理,理事会就用保证金聘请保洁员清理。目前,所有村民家中不烧清香,不在家中和山上烧纸,以一种文明健康的方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思。针对塑料袋等白色垃圾无法处理问题,在每家推行“幸福竹菜篮”。
通过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处理”之后,1500人的塘辛自然村,每年至少减少垃圾150吨。按照这种模式在全乡推广,全乡垃圾总量减少70%以上,大大减少了垃圾运输、处理费用,群众自觉参与卫生保洁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也进一步促进了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本报记者 何媛媛 整理)
本报讯 自2012年开展农村清洁工程以来,宣州区寒亭镇紧紧围绕农村清洁工程全覆盖的目标,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确保了农村清洁工程常态化、长效化。
2012年7月,全市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现场会后,该镇按照区委区政府的部署,强力推进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工作。狠抓“四有”的落实,做到农村垃圾有专人清扫、有设备处理、有经费保障、有制度管理,全镇实现了“户集中、村收储、镇转运、区处理”的运行模式。在“四有”中突出抓好经费保障,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足额收取农民自筹保洁费,2013年、2014年除特殊群体、长期在外务工无法联系的,农民自筹保洁费收取比例均在95%以上。2013年该镇收取农民自筹保洁费21.7万元,今年收取农民自筹保洁费22.5万元,确保了农村清洁工程常态化、长效化。
为激励广大群众参与卫生保洁的积极性,该镇每季度都要开展“清洁卫生户”的评选活动,将卫生费的缴纳情况、自家房前屋后的保洁情况、对村民卫生保洁的监督情况,以及村民组织的卫生保洁自愿活动参与情况等作为主要考核内容。“清洁卫生户”的评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交费热情。该镇还将保洁费收取情况纳入村季度考核,与村两委的绩效工资挂钩,将区、镇的配套资金与村实际收取农民自筹卫生费挂钩,按1:1:1比例兑现。同时,该镇要求各村严格程序,公开公平,规范操作。
通过对农民保洁费的收取,该镇广大群众保洁意识、监督意识增强了,村两委到包保的村组抓落实的自觉性增强了。在该镇,农村清洁工程真正形成了“镇主导、村主抓、农民主体”的工作格局。
(本报记者 徐晨整理)
新闻推荐
农家乐应友相约去农家,应时鲜蔬清蒸鸭。溪水淙淙全村绕,翠竹掩映满径花。飞来晚霞门庭红,斟满美酒话桑麻。待到来年花开时,不请自来再赏花。桃花三月桃花始盛开,游客群群已沓来。高举手机争拍照,点击键...
广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