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不仅铸造用于流通的铜币,而且还铸造用于进奉、上贡及赋税等方面的银饼条和银钱。唐代银货币以银铤为主要形制,扁长、束腰、一般重50两,有一定规格、型体,可计数使用。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贵池、青阳、宁国、铜陵、绩溪有银开采,宣州曾置银冶。《新唐书·权万纪传》载:“宣、饶部可凿山冶银,岁取数百万。”宣州的银矿可以就地冶炼。
1956年12月,西安市唐大明宫遗址出土4枚银铤,3枚的铭文中出现了“铤”的字样,其中二号铤为宣城郡所铸,系杨国忠用以进奉之银铤,呈条块状,唐制伍拾两,实测重2100克。正面一行:“专知诸道铸钱使兵部侍郎兼御史中丞支事臣杨国忠进”;背面三行:“宣城郡和市银壹铤伍拾两,专知官大中大夫使持节宣城郡”;“诣军事守宣城郡太守上柱国臣苗奉倩”;“天宝十载四月二十九日”。此枚银铤的发现表明宣城在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已铸造解铤。杨国忠进贡的宣城郡和市银尺寸(毫米)300×80×5,铤注重量伍拾两,实测重量2112克,每两折重42.24克,制作特点“中厚边薄”。
进贡用的另一块宣城郡采丁课银。1963年陕西长安县丰曲镇出土,铭文时间天宝十三年(754),正面文字“天宝十三载采丁课壹铤伍拾两”,背面文字“朝义大夫使节宣城郡诸军事守宣城郡太守·副使上干事都尉清水县开国男赵悦朝议郎官守司马·朝议郎行录事参军·朝议郎行司士参军李口部送纲将仕郎守宣城郡县尉员外置同正员刘鉥”。该采丁课银尺寸(毫米)366×75(“厚度约一分许),铤注重量伍拾两,实测重量2100克,每两折重42克”。
上述的两块银币均是由宣城郡矿冶工人手工生产的,后由当地地方官上贡唐中央政府。
唐五代,宣州及唐代宗永泰二年(766)析分宣州秋浦、青阳和饶州至德三县建置的池州,一直是铜质钱币的铸造基地。至道二年(969),宋王朝在境设永丰监铸铜钱。《宋史·食贷志》记载:天禧三年(1019),全国“铜钱有四监:饶州曰丰平,池州曰永丰,江州曰广宁,建州曰丰国。”
庆历元年(1041),西北用兵,铜钱不敷用,增铸铁钱。元符二年(1099)后,铁钱渐多,铜钱渐少。因为钱少,盗铸屡禁不止,大观四年(1110),全国以私铸(钱)得罪者高达11万人,皖南的池州、宣州、太平州等格外猖獗。
《夷坚志·甲志》卷九载:“黄池镇隶太平州,其东即为宣城县境。十里间有聚落,皆亡赖恶子及不逞宗室啸聚,日屠牛杀狗、酿私酒、铸私钱、造楮币,凡违禁害人之事,靡所不有。”甚至还把船开至江心,夜间在船上铸钱。
南宋宣州南陵工山,宋孝宗隆兴(1163-1164)、淳熙(1174-1189)年间,‘私铸钱遍境内,市井交易、官务酒税、细民输税,皆铁钱矣。南知县郭峣在上报朝廷的《申免工山坑冶札子》中,以“作炉者据深山穷谷易聚亡命”扰乱社会治安和矿冶“伐两山之木,以供薪炭,作坏风水,惊触神灵,犯冒时禁”为由力主“即行罢免”,被朝廷采纳,铜矿彻底关停。宣城境内也因旧矿枯竭,新矿苗尚未发现,铸钱业终结。
宋代,“商业不再为少数富人服务,而变成供应广大人民的大规模商”。为适应商业贸易的发展,纸币开始出现并逐步代规铜钱,成为商品交换的等价物。《永乐大典》载:南宋嘉熙三年(1239),朝廷在宁国府(乾道二年,宣州更名宁国府)设造会子局,印刷纸钞,规定日造3万片。会子局设在100年前(注:绍兴十三年、公元1140)宋宰相秦桧哥哥秦梓任宣州知府时,在城北建造的澄江亭旧址及其附近的民居内。宁国府会子局终止年代不详。
20世纪六十年至八十年代,江苏省建在广德县柏垫镇前程村的“小三线”工厂——江苏利民机械厂,为南京造币有限公司前身940厂。南京造币有限公司将940厂的锻造工房改建为“南京造币有限公司艰苦奋斗传统教育基地”,2012年6月16日揭牌,南京造币有限公司等有关方面近百人参加了仪式。 (下)
新闻推荐
广德讯(张秀香文/图)近日,广德四合乡徐村社区的王女士打来电话,说自己家喝了十几年的井水最近变得很浑浊,一家人合力把井水掏空后,竟发现里面藏着3条中等大小的蝮蛇。&n...
广德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广德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