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企业的选址多在城市郊外,创建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的广德化肥厂也不例外,它座落于美丽的广德县城东郊外数公里处,左傍无量溪河,面对芜(湖)杭(州)公路。建厂初期至七十年代末,家居县城乃至更远处的工人都是徒步而来,又徒步而回。那时大家都年青,从家中出发,过东门、经宝塔、穿东关、再上芜杭公路,向东、向东,一路上都会碰上广化工友,大家打着招呼,谈笑风生,数公里远的路常常是不知不觉就走完了。走在大木桥上,化肥厂那高高的烟囱让广化人感到一丝骄傲;那轰鸣的机器声也让广化人感到十分自豪。那时候,大家管自己的两条腿叫“11号"车。厂区里,常常有人明知故问:“你咋来的?"“我搭‘11号’车来的!"说罢,问者答者相对而笑,一串“哈哈哈"爽朗的笑声感染了大家,大家也都开心地笑了。
不知不觉,七十年代末走了,八十年代初来了,也不知具体的哪年哪月哪日,大家正“开"着自己的“11号"车行进在上班路上,忽然,一串“嘀铃铃"自行车清脆的铃铛声惊醒了大家,回头看,原来广化人中有人率先买了崭新的“凤凰"!大家一片“啧啧啧"地赞叹。那会骑车的,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勒紧裤腰带,节约几个月,也得买部自行车!那还不会骑车的,也在心里盘算着:得赶紧学会车,然后再买上车!也不知是有人买了车还是岁月让人长了十多岁,不少人忽然觉得上班的路太远了,自己的“11号"有点吃不消了。慢慢的,上班路上,那清脆的铃铛声多了、密了、稠了,而开“11号"的少了、疏了、稀了。从那时直到上个世纪末,广化人中不少都是骑着自行车上下班的。上下班途中,也有许多美好的故事,那年,厂里招了几名新工人,有女工家居城里,某天,她上小夜班途中遇上一名年青的广化工友,说是从城里回厂,然后邀她坐上他的车,盛情难却,可谁知以后女工每次上小夜班都会遇上他从城里“回厂",于是每次“顺便"捎上她。再以后……她便成了他的老婆他的妻。在广德化肥厂存在的近三十年中,这广化版的《小二黑结婚》、《柳堡的故事》让人津津乐道,也久传不衰…….
地球不紧不慢地自转着,日月也不慌不忙地替换着,转着换着,换着转着,年轻的广化人差不多都成了家,有了孩子。许多家居厂宿舍的工人为送孩子到城里上学,得起早了,因为还得赶回来上班呢!而居城里的许多老工人和女工到底也没学会骑自行车,还是“开"着自己的“11号"上下班呢!厂领导看在眼里,思索在心里。于是,八十年代中期的某一天,一辆新崭崭的大客车缓缓驶进了厂,那是广化人的厂车!从此,厂车担负起了接送员工上下班、孩子上学放学的光荣任务。那些年,用现在的话来说,广化人很有获得感、幸福感。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机械的磨损,厂车偶尔也出现了途中抛锚的情况,糟糕地是这抛锚慢慢的就时有发生了。记得那些年,只要厂广播室一播出这样的消息,年轻的爸爸们赶紧放下碗筷,飞身骑上自行车,在厂到城里路上的某处把孩子放上自行车,然后冲向学校,因为上学、上班都不好迟到啊。在那些日子里,有人曾不时幻想着广德哪天能有公交车就好了。
也许只要敢想,梦想就能变成现实。1986年秋季里的一天,有人告诉我:广德有公交车了!我不信,他让我到厂门口去看。匆匆下楼,匆匆走到厂大门口,马路对面已竖起了公交车站牌。记得当时起点是化肥厂,终点是十里头,途经北门平桥、老十字街、南门花园等地。当时的公交车大约有十余辆,而运行线路也仅此一条。从那以后,孩子上学放学、工人上班下班,大家也不愁“11号"老了,也不担心厂车抛锚了。进入本世纪,虽然化肥厂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和社会的大舞台,可我们的广德却发展的越来越快、越来越美了。城区有了新、老之分,大街上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划分明确,路名多了,路牌醒目了,红、绿灯亮了,绿化带也更多更合理了。而我们的公交早已鸟枪换炮,由初始的一条线路发展到了两条、三条……,由原来的城区运行发展到了全县覆盖,周末还开通了去风景区笄山的专线,而公交车由开始的单门上下已发展到至今的“前门上、后门下",乘客也由以前的“买票"变为现在的“投币"、刷卡。目前,广德县开展的文明创建活动正如火如荼,家喻户晓。前不久,一批驾驶员、乘务员及管理者还获得了今年年度“最美公交人"的光荣称号。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生活的城市会更加靓丽,而公交也将会更加便捷、可人。
(王成福)
新闻推荐
自今年6月份特大暴雨之后,广德县受高温、阴雨天气的交替影响,自然灾害不断涌现,除粮食作物受损严重之外,各小区的绿化带也被各类害虫侵袭,困扰着广大的小区业主,也考验着各物业公司的服务能力与服务态...
广德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广德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