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久丹
清晨里的城市大道上,他们迎着第一缕曙光走上工作岗位;夜幕下的街头巷尾中,万家灯火照映着他们佝偻的身影。一身橘黄色的工作服是他们最显著的标识,他们是盛开在一年四季的黄玫瑰,他们叫环卫工人。
在广德县,也有着一支平凡的环卫工人队伍。目前,城区共有500余名一线环卫工人,他们承担着所有道路的清扫保洁、绿地保洁、河道保洁、道路隔离栏和公交站台保洁、机械化作业、垃圾收集中转运输处理以及公厕维护管理、建筑装潢垃圾的管理和处置等工作。
凌晨四五点,道路清扫工人们早早上路,在全天候作业路段工作到夜幕降临。尽管工时长、强度大,但他们的工资水准仅仅按规定维持在最低工资标准之上,普通工人每月基本工资1375元,技术工种(垃圾收集工、驾驶员等)稍微好点,但也只有1600-1800元不等。工资水准低、工作环境差造成广德县环卫作业队伍老龄化严重,年龄在60岁以上的环卫工人占到多数。
就是这样一支队伍,在今年的“6·20"灾后重建,以及文明创建工作中,却发挥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6·20"灾后清理中,他带伤作业
“根本来不及多想,先帮大家要紧。"“6·20"暴雨后,面对家里半米高的洪水,王业建义无反顾地冲出家门。
今年68岁的王业建是永昊环卫的一名清扫队长。暴雨来临前夕,他在工作中因为路滑把右手手臂和膝盖摔伤。洪灾发生后,公司让他在家待命。王业建有些不甘心,到医院检查确认手臂只是拉伤后,他匆匆赶回公司,请求加入灾后重建的队伍中。在分工会议上,他承诺:“严家湾的垃圾清理包在我身上!"
就这样,21日洪水退去后,王业建和几十名工友出现在严家湾小区。当时,小区家家户户忙着清理被泡坏的家具,面对到处像小山一样高的垃圾堆,起初,王业建也感受到很大压力。狭长的小区巷道,装运车辆根本无法进入,王业建只能一边在现场调度,一边和工友们用手抬、肩扛等方式,一趟又一趟地将堆在巷道的废弃物搬运出来。
“有些居民不理解,让我们先把他们家里的垃圾运走。我们就一家一家地上门解释,把通道清理出来后,才能帮他们清理。"受伤的右臂用不上力,王业建就一只手抬重物;有时实在抬不动,他就用两只手抬,结果右臂稍一用力,就传来剧烈的疼痛,王业建咬牙强忍。“也不知道里外跑了多少趟,家里也只有晚上才有时间打理。"
王业建一直坚持到6月26日,清运上百车垃圾后,严家湾小区的垃圾终于清理完毕。然而此时,王业建自己家中的家具、被褥等已泡涨或霉损,无法继续使用,住不了人,他只好和老伴儿搬到儿子家中暂住。
“家里一股浓烈的霉味,散了好几天都散不掉。老伴儿买来檀香点上,也没太大用。家里的家具也都坏了,电视柜和冰箱都是新买的。"10月20日晚,记者来到王业建家中,他刚搬回来十天左右,墙壁上仍有洪水浸过的痕迹。
不光是在严家湾小区,洪水退去后,在城区管家坝、筲箕湾、清吉小区以及太极大道、横山路、闸东路等大街小巷,凡事有垃圾的地方,都活跃着黄玫瑰的身影。
在城区道路,他们手持铁锨铁铲,将淤泥、砂石铲除,再用高压冲洗车仔细冲洗,还道路本色;在受灾小区,在确保居民生活垃圾正常清理的情况下,他们反复多次清理。——上百名环卫工人全体出动,加班加点,不辞辛苦。短短数日,城区就恢复了干净整洁的面貌。
“把广德搞干净了,我们看着也舒服。"大灾面前,王业建的话,道出了他们最朴实的想法。
文明创建中,他每天在岗14个小时
秋天的桃州南路,人来人往、车流熙攘,路面却干净如新。清晨5点,吴进和准时出现在这里,开始一天的环卫作业。
吴进和是永昊环卫的一名环卫工人,负责桃州南路其中的一段,今年65岁,这是他当环卫工人的第三个年头。
这段长仅250米的道路,吴进和每天要清扫十遍以上。三年来,他走过的环卫路程超过2500公里,这相当于从北京到拉萨的直线距离。
“别看这段路不长,车多人多,保洁难度可不小。必须每天上路清扫,一天不管,路面就会脏乱不堪。"吴进和几乎没请过假,长期的辛勤工作,他已经习惯了忙碌的生活节奏。“而且这条路往南通向县政府,卫生保洁很重要。路面上一有垃圾,我们必须马上清理。"一把扫帚、一个簸箕、一辆三轮车,构成了吴进和的全部作业工具。
不仅如此,遇到“车窗垃圾",吴进和必须走到道路中间,这无疑增加了危险。身上的黄色马甲,成了他避开危险的重要保障。“最怕的是垃圾袋,被风吹来吹去,经常不得不来回穿过马路去捡。"
文明创建期间,正赶上夏季高温天气。“那段时间每天从早上5点忙到晚上9点,中午没有休息时间。"大暑时节,烈日烘烤着大地,灼烧着皮肤,吴进和的衣服几乎整天被汗水湿透。“有时候热得受不了了,就在路边坐着休息一会儿,其实路边也很炕人。这家店怕我们中暑,就让我们进去休息。"吴进和指着路边的一家药店说。
自今年5月广德县全面启动省文明县创建以来,环卫工人成了最忙碌也是最辛苦的群体。特别是在城区,大道小路的卫生保洁,背街后巷的清理作业,公共厕所的管理提升,机械化作业的不断推进……这些一线工作,都落到了环卫工人的肩头上。他们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无论烈日炙烤,无论刮风下雨。累了,就坐在路边休息会儿;倦了,还得坚守在岗位上。
正是他们的付出,许多道路和小区一改过去“脏乱差"的面貌,背街后巷环卫作业质量明显提升,新增的2台洗扫车延伸了城区机械化作业范围,就连公厕也变得比以前更加清洁卫生,促进了全县环卫作业不断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而在8月初近8平方公里的“城中村"和城区内河道保洁全部移交给环卫工作后,工作量变大了,环卫工人们却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存量垃圾的清理工作,并在新移交区域进行常态化标准作业,使这些区域与主城区一样干净有序,确保了文明创建没有死角。
因为有了城市黄玫瑰,美丽的竹乡正在加速走向文明。
■记者手记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对于友情,黄玫瑰代表纯洁的友谊和美好的祝福,所以,它是送给朋友的不错的礼物。广德县环卫工人们在“6·20"灾后重建和文明创建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环卫工人节之际,他们配得上这份友谊和祝福。正是他们,在看得见的街头,在看不见的角落,在寻常的岗位上坚守,才换来城市的一片文明。
然而,“马路天使"“城市美容师"……再美的词语也难掩他们不容乐观的现实处境。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辛苦"是他们很少提及的工作感受,反倒是“不被尊重"成了他们最大的心结。“不被尊重"既体现在工作成果不被尊重,经常有市民随手乱扔垃圾,没有良好的文明习惯;也体现在人格上不被尊重,不少环卫工人反映自己被人歧视,自轻自贱是他们当中大多数人的心态。
城市文明,缺少了普通市民这个更庞大也更重要的群体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文明城市所要求的,是人人参与,是社会共治。殊不知,尊重环卫工人的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是对环卫工人的尊重,也是对城市文明的坚守。
不被尊重还导致环卫工人逐渐沦为边缘群体,对于城市,他们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是个有些矛盾的问题。按理,他们为城市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理应享受应有的社会待遇。但实际上,环卫工人社会地位低下是个不争事实。今年3月,广德县甚至出现环卫工人被打的恶性事件,这无疑是对这个群体的戕害。
所以,“10·26"环卫工人节之际,我们不妨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文明小事,比如将烟头捻灭后扔到垃圾桶里;比如再往前走一步,将瓜果皮核投入果壳箱……每个人努力做个文明市民,不仅是对环卫工人的关爱,也是践行文明的重要一步。就从这个节日出发,让我们朝着文明不断进步。
期盼“夏送清凉"“冬送温暖"活动成为常态,更期盼在更大的范围内,在更多的群体中,关爱环卫工人、坚守城市文明能够成为社会共识。如果说环卫工人是城市黄玫瑰的话,那么,尊重与文明就是我们手中的那支玫瑰。
新闻推荐
自今年6月份特大暴雨之后,广德县受高温、阴雨天气的交替影响,自然灾害不断涌现,除粮食作物受损严重之外,各小区的绿化带也被各类害虫侵袭,困扰着广大的小区业主,也考验着各物业公司的服务能力与服务态...
广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德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