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桃花潭龙舟赛情景。本报记者戴巍摄
桃花潭镇的桃花潭村,位于泾县西南部,是唐代诗仙李白流连忘返的一个钟灵毓秀的村庄。村内有万村老街、扶风会馆、怀仙阁、桃潭西岸、义门、汪伦墓等历史文化景点,极具浓厚地域文化特色。近年来,这些文化资源在先进的经营理念下集成旅游效应,桃花潭村全民参与到农村休闲旅游建设中,让每户都分享到了开发地域文化带来的成果。
文化旅游壮大农村经济走进桃花潭,古老的建筑目不暇接,各房砖砌翘角,木柱、顶粱、门坊上“双狮戏绣球”、“玉兔吻兽”、“龙凤争珠”等石刻、木雕、石雕图案比比皆是。
桃花潭风景区管委会负责人肖春树介绍,近年来,桃花潭加快编制桃花潭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推动完善桃花潭东岸改造、西岸的扩张、水上文章旅游建设框架;推动桃花潭畔文化商业街尽快开工,完成万村老街及怀仙阁等修复工程,启动实施核心景区及中心集镇夜景亮化工程,深入挖掘整理地域特色文化;探索旅游文化节庆活动创办机制,洽谈、签约、落实一批品位较高、诚信度较好、成长性较强的文化旅游招商项目。
桃花潭文化艺术中心就是这批项目中的代表,副总经理王磊说:“这个项目一期总投资1.2亿元,现已经试运营。项目二期也已动工,包括打造一条桃花潭文化商业街,总投资额近1.5亿元。项目所有建设及运营用工90%来自当地,促进了就业与增收。”
丰富的旅游资源给桃花潭村带来发展机遇,目前,全村从事旅游人员达500余人,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村民人均增加1000多元的经济收入。
民俗活动彰显皖风徽韵
端午节划龙舟是桃花潭延续了2000多年的历史传统,每年端午节这天,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喊着古老而亢奋的龙舟号子,庆祝农业丰收,每次都会吸引众多游客参加。
桃花潭的端午节划龙舟与许多地方不同,它源自翟姓在明代训练水兵,复汉推明的军备演习,后来龙舟活动成了强身健体的群众文化生活的内容。这里春节拜年、舞龙灯、清明扫墓、端午包粽子、中秋吃月饼、冬至给祖坟添土、新屋架梁、生辰寿诞、婚嫁、丧葬等习俗的活动内容至今还保存下来,成为联络感情促进和谐的纽带。
肖春树介绍:“举办龙舟表演赛是我们发掘和传承桃花潭文化的第一步,我们还将继续挖掘具有地方风格的踏歌文化、诗歌文化、祠堂文化、饮食文化等,使桃花潭‘山水为肌骨,文化是灵魂\’的乡村旅游内涵不断得到提升和丰富,彰显地域特色,把桃花潭打造成为国内外独具皖风徽韵的文化名片。”
生态环保提升生活质量
桃花潭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飞瀑流溪、苍松翠竹,犹如一幅奇巧天成的立体画面。桃花潭村十分重视生态保护,这里家家户户多栽树,形成人人都做护林员的绿色环保氛围,村庄绿化率达到80%,道路、河流绿化率达到90%,庭院绿化达到95%。
如今,宽敞的住房、平坦的水泥路、整洁的环境是桃花潭村给人的直观印象。全村绝大多数农户用上了液化气,部分用上沼气烧锅,代替了传统的木柴;98%以上农户用上了干净合格的自来水;实行改厕、畜禽分隔围圈养植制度,设置了垃圾箱,生活垃圾和蚕桑垃圾集中处理,做到了无白色垃圾污染,无脏乱差现象。
村两委紧紧围绕丰富的土地资源带领村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使原始生态与现代农业做到有机结合,促进了生态良性发展。当地茶叶种植面积达到500余亩,油桃种植面积达到450余亩,山林鸡养殖超过二万只。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发展烟叶生产,面积达到120余亩,产量超过120吨,产值达200余万元。
桃花潭村党总支书记胡迎玖说:“我们还在蚕桑上做文章,开设了蚕桑观光园。全村360户,一年养蚕1680张,仅此一项,一个农民年收入达到3000元。”
新闻推荐
老子认为:生物来源于自然,人也来源于自然,人和生物必须在自然给予的条件下求得生存。生态系统是道循环运动的产物。“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道缔造了生物,德养育了生物,周围的环境使它成为...
泾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县这个家。